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法纪通报 > 正文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243号建议的答复摘要

发布时间:2023-07-27 来源: 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佚名

  王晋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配套农业设施用地指标,以农村家庭农场方式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指导家庭农场整合盘活农村分散、闲余土地资源

  2016年,我部印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2021年修订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强化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引导土地规范有序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有效提高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各地健全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关制度,多种形式推广使用流转合同示范文本,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合同网签,切实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二、关于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推动家庭农场加速成长,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积极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鼓励各地通过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方式,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二是加快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创新。以推进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为方向,坚持研发满足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生产需要的大中型农机,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相关农机配套指导。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引导作用,将大型大马力拖拉机、耕作机械等适度规模经营急需机具纳入补贴范围。指导地方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节水灌溉、无人驾驶、农业机器人等技术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是增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积极引导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全面推行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制度,组织开发并免费推广应用“家庭农场随手记”记账软件,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家庭农场主等产业带头人,提升家庭农场规范运营水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应用先进技术,提升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遴选推介一批智能、绿色、高效的农机装备,促进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方式与适度规模经营有机融合,为家庭农场转变生产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三、关于在政策资金上对家庭农场予以倾斜

  中央财政通过农业相关转移支付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其生产经营能力。聚焦大豆、玉米等重要粮油作物,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实施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继续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下一步,财政部将结合您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继续支持家庭农场发展。

  四、关于支持发展“村集体+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各地长期探索总结出来的这些途径适应现阶段发展要求,对大多数村组而言,主要是通过这些途径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守好集体家业,力所能及地为成员提供服务,实现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盘活利用资源资产,探索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增强农村造血功能的有效实现形式,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农业农村部

  2023年7月21日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CJJTZ/202307/t20230724_643278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