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若干措施的通知》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2-09-02 来源: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一、起草背景及过程

  为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号,以下简称《意见》),从总体要求、参与机制、重点领域、支持政策、保障机制5个方面明确了相关要求。

  近年来,我省坚持市场导向,体现经济规律,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着力拓展矿山修复多元化资金筹措方式,形成了一些经典案例和市场化成色足的项目。省政府在广德市开展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推介,组织实施项目签约,以用定治、企业主体、市场化模式推进生态修复已成为各方共识。

  在总结我省已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省自然资源厅牵头起草了《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经省政府第17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

  二、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重点领域,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社会资本进得去、退得出、有收益,推动我省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内容

  《若干措施》共分3部分,主要包括参与机制、重点领域、支持政策等。

  第一部分:参与机制。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科学设立以政府支出责任为主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公开竞争方式确定生态保护修复主体暨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人。

  第二部分:重点领域。明确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自然生态、农田生态、城镇生态、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及发展生态产业。

  第三部分:支持政策。包括规划引领、产权激励、用地指标流转使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政策等方面。

  四、创新点

  一是重点领域方面。依据国办《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该部分对社会资本参与的重点领域予以细化。其中,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包括森林、草地生态保护修复、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5项;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包括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3项;城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包括生态廊道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网络建设等3项;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包括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等2项;探索发展生态产业,包括发展循环农林业、水资源利用、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生态旅游等4项。

  二是产权激励方面。细化了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政策,明确“鼓励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选择部分市、县(市、区)开展人工商品林自主采伐试点,引导社会资本科学编制简易森林经营方案和采伐限额,依法依规自主决定采伐林木的树龄和方式”。

  三是财税支持方面。增加了对社会资本参与国储林建设的支持政策,即“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国家储备林,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纳入政策性森林保险、林业贷款贴息政策范围”。

  五、保障措施

  《若干措施》明确: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保障社会资本合法权益,增强长期投资信心,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牵头制定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细化工作任务;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抓好任务落实,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

  

  解读机关: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咨询单位: 生态修复处

  联系人:  许明伟

  联系方式: 0551-62553129


原文链接:https://zrzyt.ah.gov.cn/public/7021/1465923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