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征地批复 > 正文

《关于支持东营市打造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的提案》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05064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9-02 来源: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聂建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东营市打造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结合我厅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已有工作成效

  (一)注重规划引领,健全制度政策。先后编制了《黄河口国家公园整体规划(2021-2035年)》《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山东省“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山东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山东省“十四五”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规划》等,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好顶层设计;印发了《山东省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公园管理工作的意见》《山东省林草乡土专家管理办法》等,切实强化我省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规范化建设,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出台了《山东省耕地保护激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保障服务和监管的通知》《山东省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等,提高依法依规用地水平,保障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聚焦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紧紧围绕环渤海地区重度盐渍化土壤生态恢复关键技术需求,组织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先后研发了耐盐植物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形成了以柽柳为主要树种、抬田沟渠淋盐、龟背式原位栽培的盐碱地生态防护林、碳汇林生态修复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建了物理-微生物-植物三位一体的盐渍土壤“梯度推进”原位生态修复模式,使示范区植物覆盖率达到80%以上,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达到正常标准,全盐含量降至0.55%以下,实现了重度盐渍土壤的生态恢复。白蜡良种与土壤共生菌联合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模式,有效抑制土壤盐碱化,提高造林成活率,已广泛应用于工程造林、盐碱地造林、城乡园林、农田林网、四旁绿化等,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应用面积已达10万亩,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聚焦摸清本底,开展良种选育。依托国家暖温带林木种质资源库和白蜡、白榆等国家林木良种基地,收集保存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及耐盐碱树种种质资源共计1000余份。2021年又启动了全省草本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黄河三角洲区域的草本资源家底。坚持改树适地,先后培育了“盐蜡”系列白蜡良种9个、“壮美青山”系列刺槐良种7个、“渤海”系列柳树良种12个,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耐盐碱良种已在东营、潍坊、滨州等滨海盐碱地区实现了大面积推广,并将推广范围辐射到江苏、河北、辽宁、宁夏、新疆等盐碱地区。其中“鲁蜡5”,目前苗木繁育面积已达50余万亩,占全省育苗面积的1/5,年繁育销售白蜡良种苗木12-15亿株以上,10余年来带动数十万人脱贫致富。“鲁柽1号”累计在重盐碱地、西北干旱地区推广超过20万亩,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时任国家林业局长赵树丛等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依托上述成果建成国家第一个白蜡良种基地,推动惠民举办了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南红北柳”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列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

  (四)聚焦空间利用,优化经营模式。围绕盐地柽柳、白蜡、白榆、枣、果桑等耐盐碱植物综合开发利用,开展了林农、林药、林禽、林菌等复合经营模式研发。创立的枣粮间作模式在东营盐碱地区推广12万亩,推广的优良牧草种植面积27万亩,累计产值达45.75亿元。研发的“柽柳林下管花肉苁蓉高效种植技术”,在环渤海盐碱地区栽培应用面积已达到近1万亩,亩产鲜重1300余公斤,亩产值1.3万元以上,为生态产业创新和精准扶贫工作做出贡献,被人民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后续企业围绕“柽柳+肉苁蓉”栽植模式,深入发掘其食用、药用价值、活性成分、保健功效,进行产品的市场开发,延展开发利用产业链。其中“黄河三角洲植被恢复与生态体系构建技术”等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盐碱地调查监测。配合做好全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摸清黄河三角洲区域耕、林、园、草等农用地和盐碱地等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情况。结合每年的国土变更调查,监测黄河三角洲区域盐碱地变化情况。依托自然资源部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加强土地质量演化、盐碱地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等研究,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加强耐盐植被新品种研发和林地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和推广。支持开展有应用潜力的耐盐新树种和耐盐碱草本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工作,特别是对耐盐植物经济产品的研制开发和推广。选取适宜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海盐碱地的耐盐碱树种,营造不同模式混交林,推广生态效益高的混交模式,构建林地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建立林下药、菌、苗、草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持续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成果转化。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已有林草种质资源库、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建设,着手建设新的实验基地或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有关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结合,协同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创新能力,为把黄河三角洲打造成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感谢您对自然资源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2022年8月11日


原文链接:http://dnr.shandong.gov.cn/zwgk_324/xxgkml/jyta/zxwytablqk/202208/t20220822_40353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