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关于开展2022年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大推广大服务行动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5-15 来源: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鲁农科教字〔2022〕23号

  

  各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局)、农科院,沿海市渔业主管局,省农科院,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省农业农村专家顾问团各分团,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厅属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十大创新”行动计划,聚力畅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加速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研究,确定组织调动全省优势农业科教资源,开展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大推广大服务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着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部署,坚持创新引领走在前,以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重点,以实施各类农业科教项目为抓手,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大推广大服务行动,统筹农业科技资源,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举措,加快推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推进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山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高地、建设农业现代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省农业农村专家顾问团各分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有关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通过科技下乡、线上咨询、精准培训、现场指导等便捷高效接地气的方式,广泛适时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科学普及等,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

  (二)强化主推技术推广应用。以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质量安全和抗灾防灾减灾技术为重点,征集发布一批农业主推技术,总结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新成果新模式,研究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时效性。

  (三)着力培养农业农村人才。落实“人才引育创新”部署,鼓励支持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和有关专家团队引进急需农业农村高端人才;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要求,重点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高素质农民队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教育培训;注重在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锻炼人才,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三、重点工作

  (一)深入开展粮油作物稳产增产科技服务行动。针对去年秋汛造成部分冬小麦晚播苗情偏弱的实际,扎实开展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成立省、市、县三级专家指导组,紧盯气象苗情虫情,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方案,分时段、分区域、全过程加强技术指导,强化水肥药调控和机械化服务保障,为确保夏粮丰收打牢基础。科学研判玉米、水稻种植和生产形势,针对极端天气、病虫草害等做好技术保障预案,及时跟进搞好技术服务。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要求,大力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新技术。支持嘉祥县、汶上县、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全国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区)。

  (二)深入开展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科技推进行动。聚焦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有效供应,瞄准产业发展技术短板,强化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和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推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质增效。果菜茶产业重点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等,畜牧业重点围绕稳定生猪产能、提升家禽生产水平、推进牛羊肉增量提质和奶业竞争力提升、深化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渔业重点围绕生态健康养殖、养殖尾水治理、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遴选推广一批产业需求强、应用价值高、技术成熟度好的技术。

  (三)深入开展农业产业技术瓶颈问题攻关行动。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小麦玉米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凝练重点攻关方向,以集成创新现有技术装备为主,强化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调动全省农业科教系统优势资源,边研究攻关,边试验示范,边总结推广,力争通过2至3年的实施周期,形成一系列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的创新成果、技术方案、推广模式。

  (四)深入开展农技推广体系服务效能提升行动。精心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扎实抓好农技人员培训、示范主体培育、示范基地建设、特聘农技员招募等任务,确保发挥项目应有效益。持续推动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进一步提升产业覆盖面,落实2022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安排、入职、待遇等工作,不断补充基层农技推广新生力量。大力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组建协同推广团队,凝练重大推广任务,探索链条式新型协同推广模式。完善农技推广奖励激励机制,组织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遴选推荐,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优选计划项目遴选。支持农业高校科研单位与市县、企业通过签署协议、共建研究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推动工作大联合、基地大联建。深入推进寿光、费县、肥城与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开展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

  (五)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创新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完成全年高素质农民3.9万人培育任务。启动实施“头雁”“耕耘者”培训项目,继续开展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人才与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组织开展“师傅带徒”“团队带班”“学员选班”“监测评价”等高素质农民培育创新试点。遴选培育高素质农民大师,创建“高素质农民大师工作室”;组建教师团队,开展教学研究、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优质校纳入高素质农民省级示范培训体系;遴选一批综合类和专业类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扩大宣传推介,打造“齐鲁农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品牌。加大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农业转基因知识、农业安全生产知识和农业科学常识等科学普及,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素养。

  (六)深入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提升行动。持续推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以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为基数,明确任务目标,科学编制方案,落实管控技术措施,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全覆盖;及时开展食用农产品抽样检测,确保应检尽检,数据真实准确。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深入推进“五料化”利用,强化秸秆资源台账建设,打造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积极开展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推进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建设,开展地膜专项治理行动,禁止销售和使用0.01毫米以下聚乙烯地膜;组织地膜科学使用试点,从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两个方向协同发力,提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水平。2022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地膜回收率不低于8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左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开展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大推广大服务行动,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重大安排,各级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统筹疫情防控和行动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或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强化协同推进。省农业农村专家顾问团各分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有关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要强化主动意识、协同观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扎实开展大联合、大攻关、大推广、大服务。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创新有效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手段,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效能。

  (三)强化政策支持。省里将把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大推广大服务行动开展情况,作为工作评价、项目安排、经费分配、奖项遴选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点倾斜。建立活动开展定期调度机制,年底结合各类项目实施开展综合绩效考核,并通报相关情况。

  (四)强化总结宣传。要认真总结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大推广大服务行动实施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新模式,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途径,加强视频、新闻、广播、报纸等多元化宣传模式融合呼应,广泛宣传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大推广大服务行动中的好经验、好措施、好典型和取得的成效,为行动深入扎实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地各单位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大推广大服务行动的情况,请及时反馈省厅科教处。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4月28日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zwgk/tzgg/tfwj/202204/t20220429_391047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