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变美、变慢、变温柔,彭浦镇25条街集体宜人化是怎么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0-08-19 来源: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作者:佚名

  变美、变慢、变温柔,彭浦镇25条街集体宜人化是怎么做到的

  2020-07-29 市规划资源局

  2015年11月上海静安区和闸北区“撤二建一”,苏州河以北地区与南部地区相比,基础薄弱,亟待改造提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住满意度和获得感,成为新静安建设的当务之急。新静安开启“美丽家园”和“美丽城区”的社会治理探索。在此背景下,设计团队扎根静安区彭浦镇,从规划设计、改造建设、现场服务到跟踪评估,全程参与“两美”改造治理工作。

  难点应对

  彭浦镇地处静安区北部,镇辖区面积7.88平方公里,是上海第一批民间艺术之乡,已形成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以高新科技和媒体创意等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团队参与了25条道路的综合提升改造设计,覆盖彭浦镇大部分道路。根据全镇现状用地情况可知,大部分道路为生活性街道。道路水平空间以机动车优先为主,缺乏街面绿道、景观设施与社交空间;道路立面现状情况不一,大部分生活性街道普遍存在裙房商铺风貌失控、围墙景观单一、沿街立面缺乏秩序、特色或文化性表达等问题。由于缺乏突出道路禀赋或功能的景观表达,导致人们缺乏体验机会,无法感知各条道路的特色。

  为此,设计团队以“适地性改造”和“为普通人设计”为两大原则,逐渐形成“3S”目标策略并结合各条道路的空间资源条件,修正静安区道路分类分级建设引导体系:

  1、环境改善目标:感官愉悦

  (Sensual pleasure),即营造可感知可愉悦的宜人街景。

  2、景观提升目标:感知特性

  (Sensing characteristics),即打造可阅读可欣赏的特色或文化街景。

  3、亮点突出目标:感受分享

  (Sharing Feelings),即塑造有温度可互动的社交街景。

  实践案例

  1、 营造可感知可愉悦的宜人街景

  对于水平空间有限,以通行功能为主的道路,主要通过增加立面景观的有序变化和绿视率,以提高街景的宜人性和愉悦感。

  光与影的红砖之路

  (运城路实体段围墙改造)

  运城路,一条在绿荫宜人的生活性街道,全长1400米,摩肩接踵的多数是社区居民、上下学的孩子和去公园溜达的老人。这条以红砖界面为主的街道,含蓄着海派文化特色,但年久多补,让人行空间视觉较为杂乱、缺乏秩序。

  我们选取行人感到最枯燥、单调的实体围墙段进行提升,将有限的经费优先用于垂直界面整治,体现“适地性改造”的原则;延用红砖这种普通而有温度的材料,通过简单明了、统一中有变化的手段,“为普通人设计”温暖的空间。

  1.jpeg

  2.jpeg

  ▲改造后细节。红砖的拼叠组合,强化光影特色,并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

  3.jpeg

  ▲多种改造立面。看似粗糙的红砖图案,实则设计有三种拼贴模式,有序布置,在白天、傍晚分别与周边场地及绿化一起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和街景体验。 

  围墙设计布局上,西侧采用凸出式,东侧采用凹进式,形成一定的变化呼应、秩序感和韵律感,凸显运城路海派特色的光影韵律。

  精致宜人的生活商街

  (阳城路永和丽园段综合改造)

  阳城路是一条生活型商业服务道路。其中永和丽园段林荫繁盛,树姿优美,建筑前区和通行空间相对充裕,但现状建筑立面杂乱、缺乏秩序感。这里来往行人多,附近居民乐于短暂停留,但现状缺乏供人休憩的设施。为此我们对沿街底层商铺、建筑前区和绿化设施带进行一体化设计,以此提升街道的宜人愉悦感。

  沿街底层商铺,呼应现状高层建筑的简欧风格,并延续装饰细节,增加沿街立面的秩序感和精致感。

  4.jpeg

  ▲改造后的商铺外立面。

  设施带进行绿化景观一体化设计,将现状设施带与连接现有树池绿化连接,形成连接带景观,呼应姿态优美的行道树,提高街面绿视率、绿景的观赏性和可感知性。材质上采用不锈钢花坛结合木纹座椅的形式,呼应现代简欧风格,增加休憩舒适设施提高愉悦性,从而打造精致宜人的生活商街景观。

  5.jpeg

  ▲改造后的绿化景观设施带。

  2、 打造可阅读、可欣赏的文化街景

  彭浦镇很多生活性道路是依据其他城市地名而命名的。我们选取了一些较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名称道路及可利用空间,进行路名文化景观的点缀性表达。

  “晋城遗韵”

  (晋城路519号文化景墙设计)

  晋城路519号景墙位于晋城路北侧,近高平路口。现状是一段老旧的小区围墙,侵占了部分街道空间,墙身的裂缝存在安全隐患。

  6.jpeg

  ▲改造前

  景墙设计结合晋城文化遗产展示,形成路名文化景墙。在空间层面,景墙向小区方向后退,还空间于街道,同时保证西侧一层连廊与街道空间贯通。在材质方面,采用与周边建筑和街道协调的红砖为主,兼具晋城文化和海派风韵。设计采用新中式风格,融入砖墙拼花、书法字体、文化图案等传统元素。

  7.jpeg

  8.jpeg

  ▲改造后的景墙结合晋城文化遗产展示。景墙路名标题下方的文字说明也为晋城路街道上的行人提供了一处可阅读的风景。

  “星空双塔”

  (阳城路20号文化特色景墙设计)

  阳城路20号位于阳城路东段北侧,近原平路与阳城路路口。曾经是一段未经粉刷的围墙,砖墙表面有雨垢。调研后被众人评为最影响市容市貌和景观品质的一段道路。

  为此,我们进行了适地性改造和反消极设计。该节点采用路名城市的文化符号“阳城双塔”为元素,在保留砖墙结构基础上,融入梵高抽象星空的艺术手法,创新使用卵石立砌的方式,勾勒出变幻的星空与双塔轮廓,形成一幅中西融合,地域特色鲜明的可阅读、可欣赏的现代拼贴式街道文化景墙景观。

  9.jpeg

  ▲改造后景墙。景墙基座采用深灰色金属材质构筑,以灯箱发光字形式展现双塔历史,景墙两侧用竹子遮挡和柔化周边建筑。

  3、 塑造有温度可互动的社交街景

  彭浦镇原现状道路空间几乎没有任何可供休憩的设施、特色照明设施和社交场所。我们根据各条道路的空间资源特征,选取生活性支路、背街小巷和街头转角等空间类型塑造人性化社交场所。

  小而美的百姓坊廊

  (万荣街坊路活力再生)

  万荣街坊路虽是一条居住街坊间道路,但却承载了较大的交通荷载。为了保证交通安全,不宽的街道空间设置了四道栏杆,使得人行空间尤为局促。通过社区调研,我们了解到她曾是一条居住区内通道,彼时道路两侧有着街巷常见的休憩、闲聊、交流活动。因此,“街坊活力再生”,便成为这一项目的愿景。

  10.png

  ▲改造前

  设计方案体现在三个空间形态的“变”之中。首先是变直为曲,通过设计一条300米长的折线绿道打破直线,穿插其间,塑造变化的场景。

  11.jpeg

  ▲改造后。透水混凝土绿道都进行坡降处理,绿道两侧保留现状林荫大树,增加常绿小乔木,结合藤本月季、粉花蔷薇等攀附性绿植形成一条特色花墙。

  其次,变墙成廊,通过日照分析,将座椅布局在日照充足的位置。座椅和围墙的一体化设计,留出尽量通畅的人行空间,并将原来封闭社区的围墙变成了促进交流的景廊。

  第三,变大为小,通过与交通管理部门、镇政府的多次沟通,这成为静安区第一个道路转弯半径缩小的示范,控制车速,还街坊适度安静的环境。

  12.jpeg

  13.jpeg

  ▲红砖围墙结合碳黑不锈钢管廊构架,形成街道上休憩、欢乐的小驿站,是海派风格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又将万荣街坊LOGO注入设计,点缀街道。

  “惬意重生”

  (沪太支路615弄背街小巷营造)

  沪太支路615弄全长360m,改造前是一条拥堵的停车带。针对单调、混乱乏味的现状,先从停车管理的源头管控,再进行功能再造、空间优化、景观提升。

  微信图片_20200729105205.jpg

  ▲改造前是一条拥堵的停车带。

  停车分时管控,通过排摸停车量,和镇政府协同弄堂两侧社区,制定一套分时段停车方案。规范停车位,增设人行步道,进行分流引导。

  15.jpeg

  ▲改造后,白天腾挪出的停车空间,可塑造为公众共享的景观,停车小巷摇身变为花园小巷,社交新场所和邻里新纽带。

  塑造惬意小巷,运用生态石笼和乡野草花两大自然元素,临围墙侧营造出一条花园漫步道。由此,设计实现了在小尺度街道空间中进行景观人性化改造的目的。

  16.jpeg

  ▲花园漫步道铺砌石板,靠围墙侧在现状植物的基础上种植狼尾草、芒草等乡野植物景观,高高低低的植物不仅柔化了围墙立面,而且将小巷装点的绿荫浓浓。

  17.jpeg

  ▲小巷成了附近居民就近小憩,猫咪晒太阳,学生上下学,儿童探索自然的有趣之路。

  “点亮街头”

  (沪太支路街头景观人性化重塑)

  沪太支路因为其西侧以企业生产和办公服务用地为主,东侧以居住和商服为主,是镇内一条宜产宜居的道路。现状街头的节点景观数量较多,以草坪花坛为主,缺乏特色及与互动性。

  18.jpeg

  ▲改造前,少量街头转角空间因为面积较大且无阻碍,经常被机动车临时停车侵占,导致行人的权益和体验空间被无限挤压。

  设计以提升人的体验和交流互动为目标,采用具有科技现代感的多边形设计元素塑造变化的铺装空间。同时,针对不同街头节点的现状需求进行亮点营造。

  19.jpeg

  20.jpeg

  ▲改造后,铺装材料选择浅灰、中灰和深灰的透水混泥土材质,丰富行人的行走体验感受。

  永和家园街头节点现状有机动车临时停车,缺乏夜间照明,降低了行人通行和使用安全感。设计呼应多边形铺装,设置异形座椅和花池,其间点缀三组高4-6米不等的太阳树景观灯装置,有助于防止机动车停车侵占空间,并点亮街头夜景,强街头转角空间的可漫步性和可休闲性。在改造后,可以坐、可以触摸、可以行走和奔跑的街角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街道人性场所的回归,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21.jpeg

  ▲改造后,点缀三组高4-6米不等的太阳树景观灯装置


原文链接:http://ghzyj.sh.gov.cn/gzdt/20200729/e06c5c1163764b88baec2a51fc19aa9a.html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