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擦亮优势特色产业“新名片”展现内蒙古集群建设“新作为”

发布时间:2024-11-15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农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有关要求,始终坚持谋抓并举,通过采取“加强规划引领发展、建立项目储备机制、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开展绩效监测评估、强化业务培训指导、设立财政激励机制”六项关键举措,创新“一二三四”工作模式,实现了产业集群建设全过程管理,有效推进了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有了新突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带动了科技创新。各产业集群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持续发展基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科技、信息等现代要素向产业集群聚集,逐步形成了产学研融合发展趋势,多数产业集群核心区已成为科技示范场和成果转化基地,为科技驱动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草原肉羊产业集群,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类资源,组建“牵头单位+首席专家+创新团队+优势企业”的育种体系。内蒙古大学成功获批“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筹建单位,成为自治区首个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羊遗传评估中心。全区肉羊良种率稳定在95%以上,平均单产达到16.7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

  

  

  

  产业融合有了新拓展。在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的过程中,随着主导产业设施化、智能化、生态化水平的提高,农牧业的多元价值得到发掘,一些集群以产业兴、农村美、生态优为目标,把产业发展与村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置、美丽新村建设同步规划,与休闲观光、民俗风情有机结合,逐步向休闲农业拓展,建成集生产、展示、销售、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群。例如,河套向日葵产业集群,项目区按照“四园(基地)、一中心”总体布局,加强各园区(基地)、各环节一体化建设,打造集葵花品种研发、良种繁育、基地种植、生产加工、集散贸易、农文旅融合等为一体的全国葵花产业“航母”,形成产业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有了新进步。各地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节水、减肥减药和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上采取了有效措施,使相关指标均能达到国家和自治区标准,在生态、经济、社会 “三效合一”上不断发力,实现绿色与发展双赢。例如,大兴安岭大豆产业集群,带动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250.6万亩,建设区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收储”的模式组织生产,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增施有机肥、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深松深耕、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实现用水用膜双控制、化肥农药双减少、质量效益双提升。

  

  

  

  联农带农有了新模式。产业集群的建设宗旨就是壮大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各地紧紧围绕这一宗旨,着力开辟增收新渠道,创新带农新机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把联农带农作为引进企业和获取政策支持的重要参考指标,引导经营主体建立联结关系,产业集群组织化程度逐步提升,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例如,科尔沁肉牛产业集群,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农牧户的“1+3”模式,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龙头带动、项目驱动、大户示范、科技支撑,实现肉牛产业引种、扩规、提质、增效,提高农民收入。突泉县依托产业集群项目,构建与农牧户利益联结与保障机制,通过项目实施,直接带动农牧户35000户、10.2万人增收,间接带动(辐射)农牧户5.8万户、18万农牧民增收。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财政部门将开启全面建设高质量产业集群新征程,加快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把提升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质效作为新目标,全力推动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xw/nmyw/202411/t20241115_26095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