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市场 > 正文

稻米产业绘新篇 “皖北水乡”米更香

发布时间:2024-10-28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今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批准对“颍上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众所周知,皖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为何位于安徽省阜阳市的颍上县偏偏盛产优质水稻?这里的水稻产业发展如何?带着问题,人民网记者深入颍上一探究竟。

  沿着S12滁新高速从合肥向西北行驶,看到焦岗湖时,就离颍上不远了。不同于皖北其他县城,这里的水资源可是让不少南方地区都羡慕:淮河、颍河、润河、西淝河等河流穿境而过,且支流繁多;八里河、焦岗湖、五里湖等湖泊星罗密布,且水草丰美,“皖北水乡”名副其实。

  

  水稻正在收割。沈云鹏摄

  “颍上县位于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和,是全国优质食味籼稻生产优势区。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70多万亩,一到水稻丰收的时候,俺这满眼尽风景,处处是稻香。”颍上县农业绿色发展中心主任王冠军说。

  自然禀赋是前提,但想要种好水稻,还得靠“人为”。

  继续深入颍上腹地,在位于江店孜镇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沿淮绿色农业科创谷,这里连片种植的4600多亩水稻即将收获。细细看去,随处可见的各类传感监测设备,让田野间有了科技范。

  王冠军介绍,在科创谷内,颍上县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了沿淮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观测采集系统,对水稻生长的特性、环境、病情、虫情等进行实时检测和信息采集。后台的“智慧大脑”则根据检测采集到的信息作出病情、虫情预报,给出适当的田管建议。

  在这里,甚至田野间的“野花杂草”,也成了建设生态稻田、推进水稻绿色生产的重要一环。“这是香根草,能吸引鳞翅目害虫产卵,刚孵化的害虫一旦咬食,就会出现神经麻痹直至饿死;这是波斯菊,能吸引更多益虫进来,从而挤压害虫生长空间,达到生态防控效果……”王冠军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科创谷还通过对农村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转化出的沼液用以替代化肥施用,实现了沼液农田清洁安全利用,既解决了农村沼液消纳问题,又提升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

  

  隆原米业有限公司的稻米加工新设备。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这些新技术,让水稻种植户的田管工作变得精确且科学,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自然得到了提升。同时,科创谷的工作人员和专家也正不断探索更加友好、高效的稻作技术,并进行总结推广,以推动全县稻米生产绿色转型。

  除了种好水稻,颍上还在围绕精深加工做大“蛋糕”。

  走进颍上县隆原米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全自动智能化设备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在这里,带着壳的稻谷一上传输带便“消失无踪”,脱壳、碾米、抛光、筛选等程序,全程在设备中完成,等到进入低温储存罐,稻谷已经变身成为晶莹的大米。

  “相比较传统加工方式,现在不仅极大提升了稻谷处理效率,同时也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仓库内,公司负责人李可强说。

  

  李可强正在查看设备中的稻米。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2023年,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升级,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绿色大米产能达到1万吨。并且,随着以往品质把控难、仓储难度高等多项难题得到破解,成品稻米品质得以提升,品牌市场认可度大幅增加,产品远销长三角及两广、两湖地区,实现产值超8000万元。

  “在各种新种植技术的加持下,现在家乡的大米产量高、质量好,咱做加工也不能掉链子,要新一起新,要好一起好。”李可强说,企业今年产值有望突破亿元。

  近年来,颍上县紧扣稻米产业“高质量”和“全链条”两个关键词,积极探索稻米产业全要素全链条绿色低碳高质高效发展模式。今年以来,颍上县大力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围绕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固链、加工升级强链、产业融合补链,促进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融合,全县绿色食品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1至6月份,该县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45.85亿元,同比增长14.21%。

  


原文链接:https://nync.ah.gov.cn/snzx/sxxx/575560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