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公民监督 > 正文

关于做好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10-25 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各涉农区农业农村委、经委(科经委):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农机装备补短板的决策部署,着力破解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难题,全产业链协同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上海现代设施农业和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短板弱项,有力夯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装备支撑,现就做好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通知如下:

    一、强化思想认识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文件的有关部署,聚焦农业设施与装备领域“卡脖子”技术短板,落实落细农机装备补短板基础性工作,切实推动农机装备“研产推用”一体化发展。系统整理完善农机装备短板目录,分批次研究科研攻关顺序,探索成立新型科创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制造产业和推广应用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二、梳理短板弱项

    深入农机产销企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实地调研,围绕现代设施农业、种业、主要粮油作物、设施蔬菜、林果业、畜禽水产养殖、区域特色农产品等主要产业,聚焦产前、产中、产后等农机化生产的重点作业环节,梳理归纳短板弱项40项,从研发制造、智能化提升和适应性改进等角度着手,初步探索了相应的研究发展方向,形成《上海市农机装备补短板清单(2024年)》(附件1)。按年度调整优化农机装备补短板机具目录,及时增补产业发展装备新需求,做到动态管理,实时销号,及时更新。

    三、组织联合攻关

    创新科研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攻关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引导农机企业、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和产业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分领域、分作物探索成立农机装备补短板联合攻关科创平台和相应专家库,充分整合农业产业提升、科技攻关、农机装备示范推广等项目资源,推动对短板目录进行联合攻关。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优势工业企业进军农机制造一线,建立重点企业直接联系机制,汇聚创新资源,集聚高端人才,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

    四、加强应用示范

    各单位要立足于打通短板机具产业化堵点,聚焦现代设施农业、智能农机装备以及区域特色农产品等重点领域,针对不同区域和土壤条件,加快农机装备短板机具推广应用。科研单位要依托产业规模较大、设施条件较好、农机化基础扎实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开展应用型试验示范,推动短板机具边研发边熟化边推广,具体可参考附件2所列主体,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寻找试验场景,形成“农机企业+科研单位+推广机构+产业主体”的研产推用一体化攻关机制,切实缩短从样机研制到定型生产的时间。

    五、强化组织保障

    要充分整合各单位、各部门相关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协调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农业设施与装备发展,动态完善农机装备补短板清单,加强对科研创新工作的组织调度,聚焦中心工作和生产急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攻关。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要组织引导农机企业和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对短板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各有关单位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发挥自身领域优势,持续强化科研创新和应用示范的条件能力建设,提升科研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和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附件:1.上海市农机装备补短板清单(2024年)

       2.上海市农机装备补短板应用型试验场景清单(2024年)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10月8日


原文链接:https://nyncw.sh.gov.cn/njgl1/20241025/838430a9865c4821a61cd31b2bb7331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