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高校历史建筑寻访记

发布时间:2024-10-25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作者:佚名

  在一些高校中,除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与人文气息,还有饱经沧桑的历史建筑。它们静沐于书香、绿荫之中,经过细致修缮、精心维护,在风貌与新颜的融合间持续发挥功能作用。上海、四川等地就不乏有这样的高校,校内不少年代久远的建筑代表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展现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地点】华东政法大学

  【特色】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1575号的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建筑艺术价值卓越。近百年来,整体上依旧保存了其前身圣约翰大学时期(1879~1952年)发展形成的英式庄园空间格局,是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典型,主要历史建筑有怀施堂、罗氏图书馆、思颜堂等。

  据介绍,华东政法大学校内已完成“苏河华政十八景”贯通提升工程及历史建筑修缮工程等,包括格致楼、六三楼、小白楼、原八栋家属楼等。通过修缮工程,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使它们在时间的洪流中得以保留,也有助于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其中,原八栋家属楼融合中西风格,汲取南方中式建筑精髓,与校园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为了开放该楼附近的滨河空间,相关部门以“彰显华政建筑风貌,提升滨河空间品质;强化校园人文元素,激活滨河人文空间”为设计理念,将原有单一的人行步道改造为“校园景观+共享空间+滨河步廊”的全新模式。修缮过程中,施工团队特别注重保留历史建筑的特点。根据历史原状,对建筑细部进行了细致修复。比如,24号楼的原有屋面采用了中式小青瓦和雌毛脊这类中国传统元素;23号楼的木构外廊采用了极具特色的人字形叉手立柱形式。

  六三楼建于1939年,是二层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也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建筑屋顶形式采用坡屋顶,有着浓郁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在修缮中,相关部门坚持合理利用、最小干预、可逆、可识别、完整性等原则,修复了屋面、外立面、外窗等部位,同时对场地内的三棵古树进行保护。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历史建筑群见证了华东政法大学的辉煌历程,也承载着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蕴。通过开放校园,市民得以走进这些充满历史韵味的校园建筑,一同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

  百年校舍的幽幽陈香

  【地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

  【特色】“在康乐园众多精雕细琢的红楼建筑中,张弼士堂不是惹人注目的一座,它掩映在一片整齐的椰林和青翠的绿草之间,安静而不张扬,却难掩其秀,蕴含着百年校舍的幽幽陈香。”《张弼士堂怀思:岁月的故事》一文中这样描写张弼士堂的建筑风貌。

  张弼士堂坐落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中轴线逸仙路南段西侧、西大球场东侧,由南洋华侨及热心人士捐资,于1921年建成,以主要捐款者张秩捃父亲的名字“张弼士”命名,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以张弼士为代表的南洋华侨实业救国,打造了覆盖南洋的商业事业,他们心系祖国,为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张弼士堂就是遵照张弼士的遗志修建而成,象征着爱国华侨的赤胆忠心。

  张弼士堂历经数次改建与翻新,渐显沧桑,对其开展系统的保护性修缮迫在眉睫。今年3月,相关部门正式启动修缮工程,于8月竣工。工程整体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和最低干预原则,在满足现有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改变建筑原貌。由于张弼士堂周边环境变化较大,如周边地势升高、原空地处已有加建建筑等,给本次修缮增加了难度。如何让张弼士堂在维持原貌的情况下融入新环境,是本次修缮的重难点。

  为了保障建筑的功能性和安全性,西侧木门、隔墙布局等皆不作变动,首层恢复原有三处圆拱门洞口,保留建筑特色。针对多次改扩建风格不统一的问题,本次修缮在维持现有歇山屋面的基础上,重新翻新屋顶,墙面进行修复,新做部分木门、木窗,使建筑风格趋向和谐,焕发生机。此外,采取改造会议室、卫生间等措施,更好地满足师生的使用需求。

  推动现代化活化利用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

  【特色】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物理实验楼于1956年修建,老图书馆于1958年修建。既借鉴了苏式建筑风格,又带有蜀地建筑的特点,外墙采用具有时代特色的砖砌体,屋顶为歇山大屋面,檐口线脚简洁。这些建筑见证了四川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承载着师生的深刻记忆。

  使用期间,这4栋历史建筑曾历经多次屋面及楼板修缮、防虫处理、门窗修复等维修工作。随着年代渐深,建筑各部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残损,亟须保护修缮。

  为恢复这些建筑在上世纪50年代的风貌,修缮团队搜寻各类文献、著作了解建筑的历史意义,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核心精神,同步通过座谈的形式发掘老一辈川师人对4栋历史建筑的情怀故事,多方位走访力图还原建筑原貌,实现设计师与历史见证者之间的共情。“对于历史建筑的摸排,除了技术上的查询,也需要情怀上的共鸣,如此才能将自身放进去,更加深入地开展设计工作。”相关负责人说。

  由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涉及多方面因素,各层次的工艺复杂性也不一样,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工艺要点。例如在工程传统工艺(如剁假石)、保护性剔除(如砂洗剔除工艺)、保护性更换(如屋面瓦保护修复流程)等方面,修缮团队梳理各方意见,形成工艺清单,确保修缮工作顺利进行。

  相关负责人说,本次保护修缮的理念不仅限于“修旧如旧”,而是更注重关键要素的可追溯,进一步满足建筑的原始使用功能,实现历史建筑的现代化活化利用。在接入空调、消防栓等现代化设施时,以外立面形式保护为先,通过与外窗有机结合、景观化处理、埋地处理等形式,将对历史建筑外观的影响最小化。针对细部构件、材料方面,能修复的修复,不能修复的在替换时尽量复原;针对室内外管线方面,综合考虑使用空间的完整性和结构的稳定性,全部进行三维规划,保证实施效果最优。

  摘自《中国建设报》2024.10.24苏鸢


原文链接: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dfxx/202410/20241024_7805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