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稻花香里田山歌

发布时间:2024-10-21 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花名带古人》《十二样生肖》《五姑娘》……

    在青浦,稻作文化的基因深深烙刻在这片土地,也因此,这种穿越千百年,从时光深处传来的歌声依然能带着袅袅乡音,声闻远近……

    “田山歌”是太湖流域人们栽种水稻时唱起的劳动欢歌,伴随着悠久的稻作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

    田山歌属吴歌分支,它在上海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四个郊区,其中又以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塌、朱家角尤为典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田山歌的传播达到了鼎盛,在上述地区,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个,甚至几个田山歌演唱班子,“悠扬赴节、声闻远近”,从“东方日出一点红”,一直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水稻种植业发展。

    田山歌的留存传播与水稻种植的劳作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每逢农历六月,水稻种植就到了插秧、莳秧、耥稻、耘稻的繁忙季节。农民们头顶酷暑,脚踏水田,田间作业非常辛苦,十分需要有某种方式来减轻繁重的水稻种植劳作带来的疲乏。因此,田山歌的演唱在长期的稻田作业中产生,并延续下来。田山歌这种多人合唱的模式,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愉悦了劳动者的心情,而且协调了劳作关系,调节了劳作现场的气氛,这也是田山歌得以传承并且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田山歌的演唱形式是采用一领众和的方式进行的,在领唱与和唱之间有着非常的讲究。一般的田山歌演唱由五至七人组合。

    领唱者被称为头歌手,和唱者因和唱的先后和作用,被称为头吆、头卖、邀歌、发长声、赶老鸦、歇声、掠梢等等,每个称谓又称作档。田歌手与各档之间的衔接又各有讲究。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田山歌演唱班子的规模,小的三五档,大的最多可达十三档,演唱起来声势非常大,颇为壮观。另外,从田山歌演唱各档繁多的称谓就可以看出,历史上田山歌演唱形式的讲究和严密,以及曾经有过的规模和盛况。

    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如今的稻田里,农民在熟练地操作着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环境变了,原汁原味的田山歌如何传承?路在何方?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这首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用糯柔的吴侬软语演唱的《上海节拍》,一度成为代表上海形象的声音,向世界各地的客人问好。它的曲调来源于古老的上海田山歌。在繁华的大都市响起如此古朴原生态的山歌,让人既意外又震撼。

    回望过去,青浦田山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过不少辉煌的事例。

    早在195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青浦区赵巷镇丁窑村王锡余等民歌手的一曲田山歌演唱,在汇演中就曾引起轰动,就此“青浦田歌”唱响全国。

    1992年第六届吴歌研讨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会议举行了吴歌研讨和民歌比赛等活动。上海组成代表队参加,青浦区练塘镇南王浜村民歌队的一曲《十二月花名》在现场又引起轰动,江苏电视台及各大报纸争相报道。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田山歌的辉煌再添新的篇章。2004年4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上海组成了以青浦区练塘镇泖甸村等单位的民歌队,进入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录制《民歌·中国》栏目,已经通过电视荧屏十几次地向全国、全世界播放,使得田山歌这支民间艺术的奇葩开得更加艳丽无比。

    近年来,青浦区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多措并举,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力度,打造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以练塘镇泖甸村为例,泖甸村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田山歌特色文化品牌,成立田山歌志愿服务队,发挥田山歌传承基地的阵地作用。

    目前,青浦区有田山歌传承人30人,其中一人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田山歌保护基地4个。

    为了厚植人才沃土,让传承后继有人,非遗传承要走出课堂,到田间去,到社区、到学校、到企业进行教学。自2015年起,青浦区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赵巷镇崧泽学校、练塘镇唯实小学常年开展活动,教小朋友学唱“田山歌”。

    此外,田山歌传承人杨晓峰和李芳与上海著名作曲家彭程还进行了传统与现代音乐的音符碰撞,经过前期深入的田野采风及后期创新编曲,创作歌曲《新五更学文化》,用音乐唤醒江南之美,唤醒非遗文化新活力,推进田山歌多元化发展。

    青浦田山歌经过一代代传承人的保护、创新,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如今,非遗田山歌通过与新媒体、互联网不断有机耦合,借由市场化手段开发更多载体和场景,走入大众视野,从“破圈”到“出圈”,从“活起来”到“火起来”,让非遗展示时代新韵。


原文链接:https://nyncw.sh.gov.cn/mtbd/20241021/c1aa97bf70774c338606ea454a88a7c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