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市场 > 正文

宜居宜业 梦圆田野

发布时间:2024-10-18 来源: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作者:佚名

  

  陇原大地,秋高气爽。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园艺村村民张丰生的新家,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独立卫浴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房前屋后种着花花草草,一派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以前真的想都不敢想。”低保户张丰生回忆说,全家人过去住的砖土房已有43年房龄,几乎年年都要修补,尤其担心墙倒屋塌。他虽想过改善,却无奈囊中羞涩。2024年,在当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镇村工作人员帮助下,张丰生如愿以偿盖了新房。政府按规定补贴支付了工程款,让一家人既意外又欣喜,连连感叹党的政策好。

  宜居宜业、安居乐业,是我国5亿多农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农村居住变革。从农村危房改造的破冰之旅,到现代宜居农房建设的蓬勃兴起,再到传统村落保护的守正创新,每一步都铿锵有力,每一幕都气势恢宏,织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回应了一份跨越山河的民生期盼。

  农村危房改造:筑牢安全防线圆农民安居梦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房屋多为农民自建,受制于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影响,加上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农房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这一矛盾在脱贫攻坚阶段尤其突出——彼时,全国2340多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布在25个省(区)、290个市(州)的农村地区,对这一群体住房安全情况实施全面排查并保障基本安全,数量之巨大、任务之繁杂、时间之紧迫均前所未有。

  初心如磐,使命必达。按照党中央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核心目标,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要求,将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持续扎实推进。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汇聚力量、尽锐出战,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2020年6月17日,四川省布拖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标志着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收官。13天后,随着最后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情况通过核验,我国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浅近易见事非难,艰辛付出始为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推动农村危房改造的脚步并未停歇,进入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阶段后,继续指导各地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和保障机制,蹄疾步稳地全面推进农房建设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农房建设品质。

  “近3年来,全国约有130万户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进行了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住房城乡建设部还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标准体系和培训考核体系,目前已有数十万工匠‘持证上岗’,让农房建设更有保障。”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农房建设管理处负责同志说。

  现代宜居农房:提升居住品质绘乡村新画卷

  在乡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中,既要致力于老旧农房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活力,也要提升新建农房品质,成为展现时代风貌与乡村新颜的明珠。

  小街傍河,水枕人家,白墙黛瓦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61幢浙北新民居依地形而建,错落有致。位于浙江省安吉县灵峰街道的大竹园村农房建设项目,依托老村本底,通过新旧融合、统一规划、联合建设,不仅延续了乡村最原始的自然肌理,保留了浙北民居的建筑形制和生活方式,还采用乡土材料留住了传统记忆。

  大竹园村是我国现代宜居农房建设的一幅缩影——显著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质量,还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研学等产业振兴以及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了一体化进程,让人们更积极地参与乡村建设。如今,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持续推进这项工作,不断加强农房设计服务和政策与技术指引,指导各地开展试点示范,通过梳理总结不同类型的现代宜居农房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清单,帮助农民群众真正建成满意的好房子。

  眺望辽阔的农村疆域,自东北平原至西南峻岭,由东南海滨至西北腹地,一栋栋质量安全可靠又洋溢着时代气息的宜居农舍,正从“一张张设计蓝图”蜕变成为“一幅幅生动的现实画卷”,在生机勃勃的田畴沃野,如雨后春笋般成片涌现、茁壮成长。

  2024年,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房屋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适应农村特点的农房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农房质量安全的全过程闭环监管,农房建设行为规范有序,农房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房质量安全水平普遍提升;到2035年,全面建立农房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农房质量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农房建设品质大幅提升。

  “《指导意见》坚决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要任务清晰明确,有助于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措施完善,有助于确保政策措施、人员配置、具体工作落实到位;坚持底线思维,真正做到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研究院专业总工、研究员朱立新评价说,《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并形成合力,将质量安全监管贯穿各个环节,为保障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农民群众居住品质提供了有效指引。

  传统村落保护:赓续文化根脉著振兴新篇章

  居有良宅乃生活之基。真正的幸福逸致生活,还需美村善邻为伴。《桃花源记》所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道出了古人对避世桃源的憧憬,亦响应了今人对和谐宜居、自然共生的时代共鸣。

  “晨起山雾缭绕,夜伴清风入眠。寻一方宅院,沏一壶热茶,捧一席书卷,时光就这样被轻柔安放。”在有“石头村”之称的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北京游客王志这样记下了悠闲假期。

  西井峪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时期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环境,家家户户用石头垒屋、建屋,随处可见石院、石墙、石街、石凳等景观,错落有致、颇具特色。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西井峪村坚持生态环境、建筑风貌、村庄肌理、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保护与利用相统筹的理念,打造了具有自身文化优势的特色产业,极大地改变了村里百姓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

  见证时光的漫漫变迁,容颜在变,乡愁未改。传统村落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在我国数十万的大小村落中,传统村落是极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同样承受着快速消失的压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注。他视察了湖南省十八洞村等7个中国传统村落,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住房城乡建设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村庄建设管理处负责同志表示。

  自2012年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开展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认定工作,建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共计收录8155个传统村落,55.6万栋传统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传承。

  2020年前后,为发挥传统村落示范规模化效应,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始探索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至今共有10个地级市(自治州)、110个县(区、市、旗)进入示范工作名单。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向阳通过实践总结道,当地从传统村落保护“1.0版本”转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2.0版本”,更有力地把握了整体风貌与定位,促进了差异化协调发展,通过建立机制、分类施策、专项推进,有效实现了保护与文化传承,为传统村落之间架起了优势互补的桥梁。

  良策如舟待风帆,资金活水载前行。202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确定了35个示范县(市、区),中央财政给予16.75亿元补助资金支持,协调农发行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长期低息政策性贷款,截至2024年9月末,共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129个,累计发放贷款314.42亿元。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现场调研指导,在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县域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城市里,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万家灯火温暖而繁华;田野间,从好农房到好村落,多彩亮光宁静而祥和。昔日简陋失修的房屋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安全坚固、设施完善的新居;曾经散落乡间无人识的村落,在科学保护利用下,留住了乡愁记忆,重现了生机活力。在广袤的土地上,农村居住变革的壮丽篇章正在续写,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梦想已经照进现实,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原文链接:http://jst.sc.gov.cn/scjst/c101448/2024/10/14/8830b4dcd2d043f5af84d42aba693b1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