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种业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施勰赟
前不久,在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科研成果展示环节,多个优质新品种受到关注。种源是农业的芯片,优质的品种既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也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上海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种业创新的伟大事业。近年来,本市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农业科技领域捷报频传,一系列优质种质资源的突破性进展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杂交粳稻“申优28”
香飘四方
正是稻花飘香的时节,沪郊大地处处都是丰收的景象,杂交粳稻“申优28”正是其中重要一员。“申优28”作为上海农业一张闪亮名片,以其高产、抗病、优质、易制种等优良性状,在全国多个产地赢得了广泛赞誉。该品种不仅实现了显著增产,有效提高了稻米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还成功打破了传统杂交粳稻制种成本高、推广难等瓶颈,为我国杂交粳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树立了新的标杆。
长期以来,上海消费者偏爱粳稻,但杂交粳稻由于制种产量低等原因始终存在推广难度大的问题,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杂交籼稻。
“水稻杂交需要不育系与恢复系两个样本,传统粳稻的花期较晚,粳稻由于没有恢复系,其恢复系材料是通过籼稻架桥改良而来,因此两者花期相差较大。”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曹黎明解释,导致杂交粳稻制种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杂交粳稻的不育系与恢复系开花时间相差大、人工授粉速度慢,以致两者间授粉成功率大大降低,制种产量低了,种子成本就相应上升,农民的购买意愿与企业的制种意愿都不高。
育种初期,曹黎明从产业痛点入手,决心找到花粉量大、开花时间相近的优质粳稻育种材料,从而提高制种效率,破解杂交粳稻推广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曹黎明团队通过开发PCR/LDR多重分子标记技术,结合花药培养技术及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终于在上万份材料中找到了符合目标性状的“佼佼者”;通过建立高效分子育种平台,逐步创制了“申恢26”等22个强优势恢复系和“申21A”等15个优质粳稻不育系。其中,重大不育系“申21A”高抗稻瘟病、开花时间与父本同步,解决了杂交制种花时不育的问题;“申恢26”作为第一个具早熟超亲配合力的粳稻恢复系,因花粉量大,有效提高了制种效率,从种源创制上解决了杂交制种产量低的关键难题。在此基础上,“申优28”横空出世。自2022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来,“申优28”凭借其优异的表现,成功入选2024年度超级稻品种,成为全国经确认可冠名超级稻的129个品种之一。在成果转化方面,“申优28”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51轮网络竞价,该品种最终以715万元的价格转让。截至目前,“申优28”已实现两轮转让,累计费用高达910万元,成为国内粳型杂交稻最高的转化品种。这一系列成果不仅体现了上海农业科技的创新实力,也为我国南方稻区杂交粳稻种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团队还在实践中改良了制种授粉方式,通过机械化赶粉来加快授粉速度,将父本母本的开花时间差降到最低。同时联合农机专家罗锡文院士对播种机械进行改良,提高制种机械化水平。团队创立的高产高效的杂交粳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解决了杂交粳稻制种产量低、效率低、效益低和农民用种成本高的重大难题。
“沪绿70”
引领西蓝花产业发展
西蓝花作为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因其营养丰富、烹饪简单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西蓝花生产用种严重依赖进口,缺乏优质的本土杂交品种。为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牵头实施国家西蓝花育种联合攻关课题,成功选育出适合长江流域栽培的自主知识产权西蓝花品种“沪绿70”。该品种不仅抗逆优质、适应性强、商品性好,且耐热性、耐寒性均十分突出。其花球高圆、呈蘑菇形,球色蓝绿,品质优良,符合市场需求。近日,“沪绿70”以500万元的标的金额成功转让给湖北隆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创下国内十字花科蔬菜新品种转让费新高。
“西蓝花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后,在我国广泛种植,目前在我国栽种面积已达180万亩,约占全球生产总量的30%。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有庞大的西蓝花消费市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兴农办公室主任谢祝捷介绍,尽管西蓝花在我国广泛种植,但由于其为舶来品种,生产用种长期依赖进口,不仅国内缺乏优质杂交品种,进口品种也逐步暴露出一定的缺陷。“一直以来,我们生产上普遍缺乏耐寒性强、抗病性强,适宜本土栽培的品种。”
优势产业的背后是弱势种业。针对生产需求,上海农业科技人员向“芯”发力,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最终育成了西蓝花新品种“沪绿70”,助力西蓝花产业蓬勃发展。更让农户惊喜的是,该品种不仅品质好、抗逆性强、容易种,成熟期也更短,定植70—75天就能采收,且春秋兼用,适合国内大部分西蓝花主产区栽培。目前,“沪绿70”在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河北、甘肃、河南等地均有种植,表现出适应性好的特点。预计在未来六年内,该品种在我国推广面积可达10万亩次,十年内将达到30万亩次,将部分替代市场现有的进口品种。
该品种在国家重大科研西蓝花良种联合攻关大会上被评为2022年十大优秀品种。
在上海农业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舶来品种也能装入“中国芯”,让我们种业发展不再受制约,“卡脖子”难题迎刃而解。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西蓝花育种领域的这一重大突破,再次彰显了上海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和引领作用。
“沪苏1号”
填补草鱼良种空白
在水产新品种方面,上海同样取得了重要突破。近日,农业农村部公示了2024年审定水产新品种,其中就包括中国首个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该品种填补了中国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鱼类——草鱼长期没有良种的空白,是中国水产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突破。
草鱼作为我国四大家鱼,生长速度快,饲料成本低,是我国养殖产量最高的淡水物种,也是老百姓获取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20世纪50年代前,草鱼养殖一直依赖从江河中捞取天然苗种;50年代末,我国成功突破“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推动草鱼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从70年代起,养殖草鱼出现生长速度减慢、抗病抗逆性能下降等种质退化问题,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草鱼在长江流域性成熟至少需要4年,其良种选育需要20年左右,是世界公认的水产科研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海洋大学李思发教授牵头下,联合全国五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了“长江、珠江、黑龙江鲢、鳙、草鱼原种收集和考种”项目,开启了草鱼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并建立了草鱼种质的国家标准,为后续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世纪初,李思发教授的学生李家乐教授建立团队,联合苏州市申航生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草鱼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在李思发教授系统的资源调查和鉴定基础上,团队以长江水系野生草鱼为选育基础群体,采用家系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方法,以体重增长为目标性状,经过连续4代选育,成功培育出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经测试鉴定,“沪苏1号”池塘养殖1龄、2龄鱼体重均比长江水系草鱼未选育后代提高20%左右,在广东、江西等省试养效果良好。
“草鱼良种需求量大,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全国草鱼主产区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和平台很愿意,很希望将良种推广到全国草鱼主要产区,团队也有信心把良种推广好。”团队负责人李家乐教授介绍,“沪苏1号”的人工繁苗、鱼苗培育、鱼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很容易掌握,受到养殖户的普遍欢迎。据预测,2025年“沪苏1号”在全国覆盖率可达到30%以上,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草鱼产量可增产33万吨以上。这一成果对于保障中国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优质种源的成功研发和推广应用,是上海种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展示了上海农业科技的雄厚实力,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上海将继续发挥科技优势和种源优势,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s://nyncw.sh.gov.cn/mtbd/20241008/ed32a506bc324a37bac3e2101df52e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金秋稻香,奉贤庄行开启品米盛宴
下一篇:农趣无限 乐在奔跑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