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2024年10月海南省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发布时间:2024-09-29 来源: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10月份,受超强台风“摩羯”的后续影响,养殖水体水pH、盐度及水温急剧变化,溶氧量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多,引发水产养殖动物应急反应造成大量死亡,也因此带来后继病害高发。广大养殖户应加强养殖管理,积极做好养殖病害的预防工作。

  一、病情预测

  1、对虾:易发生白斑综合症、桃拉病毒综合症、感染性肌肉坏死症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等病毒性疾病虾肝肠胞虫病,重点关注文昌、琼海、儋州、临高和东方等对虾养殖区域。

  2、石斑鱼:易发生弧菌引起的烂身病、细菌性肠炎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车轮虫病、纤毛虫病、刺激隐核虫病等;重点关注乐东,东方,文昌,琼海,万宁和陵水等石斑鱼养殖密集区域。

  3、罗非鱼:易发生链球菌病、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等,重点关注海口、文昌、定安、琼海等罗非鱼养殖密集区域。

  4、卵形鲳鲹(金鲳鱼):易发生刺激隐核虫病、弧菌引起的烂身病、细菌病等,重点关注临高、澄迈、昌江和三亚深水网箱养殖密集区域。

  5、东方螺易发生生弧菌病、肿吻病;台风天后大量的雨水导致海水盐度急剧下降,超过东风螺盐度耐受极限而出现脱壳,继发感染细菌、病毒导致死亡。重点关注文昌、昌江等东风螺养殖密集区域。

  二、防治措施

  1、南美白对虾

  台风天气后虾类处于应激状态,应保持养殖环境稳定,做好因突发性天气引起水环境变化的应急防范工作,在天气突变发生前后及时补营养,调节肠道,提高抗应激能力。维持消化道健康,主要是发酵饲料或者有益菌的拌服,如投喂维生素C、E和免疫多糖类物质,增强虾体免疫力,满足对虾生长所需营养需求。养殖池塘、饲料与虾类粪便分离,避免对虾摄食粪便,降低粪便污染对虾饲料和水体的风险,及时清除虾粪便。

  2、石斑鱼

  台风天气后,要注意养殖用水须经严格过滤或消毒,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控制投饵量,避免投喂不新鲜的杂鱼。加强养殖动物保健与应激管理,建议拌料中药保肝护胆,抗病毒,中药多糖,开胃护肠,复合免发酵丁酸等营养物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发病时,及时隔离、清除病鱼,并加强吸污,加大换水量,同时注意养鱼池及工具及时消毒。培育良好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新,养殖过程中,要勤巡塘,及时加注新水,控制放养密度,减少因养殖操作而造成鱼体的摩擦损失,降低病原侵入风险。

  3、罗非鱼

  加强日常管理,勤开增氧机,保持水质清爽,合理投喂。发病塘口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水体和食台;根据处方,选用国标渔药氟苯尼考、大黄、五倍子等拌饵投喂,并适当减少总投喂量,确保养殖动物营养需求及减少残饵。控制养殖密度,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突变天气时,要做好水体增氧、水质调节工作,避免发生泛塘。控制合理养殖密度,对已经达到商品规格的养殖水产及时起捕上市,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存塘动物受伤或产生应激反应。上市前,应严格遵守国标渔药的休药期管理规定,确保水产品供应质量安全。

  4.卵形鲳鲹(金鲳鱼)

  海区网箱养殖易受海水水质变化影响,应适当降低养殖密度。若发现天气异常,水质变化时,应将网箱移动到海水交换量大、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区域进行养殖。尽量按需投喂,避免残饵过多污染水质。定期清洗网箱,保持网箱清洁和水流交换畅通。发现死鱼要及时有效处理,防止病害扩散蔓延。一旦发生病害,应尽快组织病害防治员深入调查,确定病原,科学用药。

  5.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暴发。

  台风后养殖水域常出现大量死鱼及其他杂物,及时打捞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毁、掩埋等,具体可参见行业标准《染疫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SC/T7015)。同时注意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暴发。




原文链接:https://agri.hainan.gov.cn/hnsnyt/ywdt/zwdt/202409/t20240929_373983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