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江苏南京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带你走马乡村看“丰景”

发布时间:2024-09-29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作者:佚名

  高淳永胜圩万亩高效水产生态养殖基地里,水美蟹肥;浦口区桥林街道兰花塘高标准农田里,泛着微黄的水稻卷起千层浪;六合区金牛湖葡萄庄园里,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游客们欢乐采摘……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南京沃野田畴尽是丰收景象。

  这幅壮美“丰景”画卷如何绘就?记者带你走马乡村,喜看南京都市现代农业三个喜人之变。

  “粮田”变“良田” 筑牢“国之大者”根基

  9月20日上午,浦口区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内,“90后”种粮大户邵立昌正带领合作社员工忙着清理沟渠,确保稻田干爽、排水顺畅。“眼下水稻长势良好,再过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割了。”邵立昌边忙活边感慨,“前两天台风‘贝碧嘉’来袭,可把大家吓了一跳,现在看来,对我们基本没有影响,这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发挥了重要作用。”

  邵立昌解释,他们在兰花塘的4200多亩水稻田都是高标准农田,适合大型机械生产,今年水稻栽种时全部采用机插秧,这种模式下的秧苗行距均匀、通风透气,加上夏季田管烤田效果好,水稻碰到大风大雨也不易倒伏。

  看着眼前“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稻田,邵立昌打开了话匣子:3年前的兰花塘可不是现在的样子,这片大田涉及兰花塘、滨江、百合3个社区,是桥林街道圩区最低洼处,而且由于村庄分布零散,田块不连片,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存在大量“废沟呆塘”。

  2021年,浦口打造兰花塘高标准农田项目,占地4248亩,除了对原有农田地块实施大规模整理,还依托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对该农田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了灌区泵站远程控制、渠道水情实时测报、图像实时监控等功能。该项目耗资4336.71万元,亩均投资超过1万元。

  2022年邵立昌和父亲邵名文联合其他几名志同道合的伙伴,来到兰花塘大展身手。“去年我们的南粳46水稻最高亩产量超过800公斤,高标准农田就是‘高’!”邵立昌笑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南京地形“六山一水三分田”,低山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0.8%,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效弥补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的短板,在有限的资源里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数据显示,相比一般非项目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机械化水平要高15—20个百分点,产能可以提高10%—20%。

  兰花塘的变化是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南京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建设标准,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让中低产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截至目前,南京域内18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0多万亩,占比达73.8%。今年,南京还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超5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的比重力争提升至76%,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会种田”变“慧种田” 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捞螃蟹咯!”9月19日,“金秋第一蟹”2024高淳固城湖螃蟹开捕仪式在永胜圩万亩高效水产生态养殖基地举行,一只只体态饱满的螃蟹被蟹农捕捞上岸。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高淳螃蟹养殖面积达22.49万亩,预计产量超2万吨,尽管受夏季连续高温影响,产量仍超过去年的1.9万吨。

  螃蟹养殖对水域环境有很高要求,其中夏季高温对养殖户来说是个巨大“烤验”,如果管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减产。今年南京夏季遭遇连续超高温天气,为何对固城湖螃蟹影响不大?

  “答案就在这里。”高淳区固城湖螃蟹商会会长邢青松指着蟹塘边的养殖智能管理系统介绍,现在永胜圩基地的蟹塘大都装备了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各类监测感知设备,能精准监测塘口pH值、溶解氧、水温水质变化等数据,从而做到科学精准管理,省时省力还高效。

  “以前养螃蟹靠经验、凭运气,现在靠科技、看数据。”说起螃蟹养殖,邢青松滔滔不绝,“碰上今年高温天气,我们通过科学精准的监测,及时增补水草、开启增氧设备等,有力提升了对于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

  高淳东坝街道和睦涧村党总支书记、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统田同样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会种田,更要‘慧种田’。”魏统田带领记者走进和睦涧村稻米文化和数字乡村服务中心,一块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大屏上正跳动着稻田的各种数据。“这是我们建设的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能通过田间应用远程信息化的墒情、虫情、苗情等各类传感器,对稻田生产环境智能感知,数据实时传输,为农户提供精细到地块的具体农事信息。”魏统田自豪地说。

  如果说高标准农田是稳产丰收的保障,那么科学技术的加持更让种粮大户们信心倍增。随着社会发展,科技不断解放农民双手,在大大减轻农民体力劳动负担的同时,还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截至目前,南京市1.2万个主体纳入农产品质量入网追溯平台,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3.5%,优良食味稻米占比达65%。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近年来,南京充分发挥全市34家涉农高校院所和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载体集聚优势,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在宁首试首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4%。同时,南京市还以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为引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四新”成果115项,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以芦蒿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实现全机械化种植和全周年生产。今年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小麦实收测产最高638公斤/亩、油菜实收测产最高311公斤/亩,再创历史新高。

  “种得好”变“卖得好” 链式发展质效双增

  农户种庄稼,谁都盼丰产更丰收。然而,以往不少农户“种得好”却不能“卖得好”,往往丰产不丰收。

  “种得好”与“卖得好”,一字之差却别有“乾坤”。“种得好”在供给端保证农产品品质,为“卖得好”奠定基础;“卖得好”则需要加强农产品从田间走向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干预,用链式思维指导农业生产,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好收成”变为“好收入”。

  进入9月,溧水区东屏街道溧果家庭农场300多亩无花果园迎来络绎不绝的采摘游客。农场负责人邓可俊介绍,自己2017年开始在溧水种植无花果,当时种了50亩左右,后来陆续增加到300多亩,如今自家农场是南京农科所的无花果栽培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全市最大的无花果种植基地。

  “刚开始时我们只销售鲜果,但是无花果皮薄无核,不耐储存,采摘后,鲜果只能保存2—3天,因此我就想到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邓可俊告诉记者,目前农场每年产40万公斤左右的鲜果,除了鲜果销售外,其余都用于产品深加工,农场开发了无花果原液、果干、果茶、果酱、果酒等产品,不仅延长了无花果销售期,还提高了鲜果附加值,如今农场全年收入达300万元左右,其中深加工产品销售占六成以上。此外,农场每年还接待采摘游客万人以上。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攀升的有效途径。在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丰硕欢乐农场,百果园、种子博物馆、农耕馆、草莓基地、垂钓区、露营区等,每年都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和城里游客前来采摘体验、研学休闲。丰富的业态让农场的人气越来越旺,去年农场累计接待达20万人次。

  农业现代化,产业是支撑。近年来,我市按照“全产业链打造、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强链、补链、延链行动,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南京鸭等八条特色产业链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去年农业特色产业三产融合总产值近400亿元,较2020年增长62%,年均增速达17%,初步实现了增产量向增质效转变、重一产向重三产融合转变、“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市委有关部署要求,坚持以深化改革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育强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努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

  专家观点: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永春:

  近年来,南京以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未来,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建议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产业形态、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首先,南京市大力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持续推进农业产业体系链式融合发展,构建和完善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衍生加工业为重点、都市休闲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其次,大力培育现代都市农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依据动态优化调整的思路,有效整合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间工艺制造、电子商务以及短链鲜食等“接二连三”的新兴业态;最后,建立多层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构建经营主体培育机制,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业人才、现代小农户三类主体,建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409/t20240929_646365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