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07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 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攻关,加快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创新中心,加大海洋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领先的海洋技术创新突破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成果,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 高效利用全球资源推动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类居住的地球70%是海洋,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工作期间,就对发展海洋经济有深刻洞见和独到见解,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将海洋强国建设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就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重大部署,彰显了大国领袖的至深海洋情怀、高超政治智慧、非凡战略眼光,为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海洋强国建设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刻阐述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地位,提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进入新时代,海洋在我国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分析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和阶段性特点,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提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强调“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向海则兴、弃海则衰的历史规律,为立足全局、放眼长远看海洋,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是深刻阐述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任务,提出“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抢占海洋产业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要求“要加强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些重要论述,确立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方略,为海洋经济发展标定了新航向、树立了新目标、开辟了新路径。

  三是深刻阐述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攻方向,提出“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振兴海洋经济,关键在科技。习近平总书记把海洋科技作为重要主攻方向来谋划和推动,指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强调“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些重要论述,站在科技发展和时代潮流前沿,指明了海洋科技发展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为部署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主动权明确了努力方向。

  四是深刻阐述发展海洋经济的全球视野,提出“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海洋的开放性和连通性,决定了发展海洋经济必须立足国内、接轨国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倡导构建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海洋秩序,强调要发展蓝色经济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这些重要论述,清晰回应了世界对我国如何建设海洋强国的关切,给出了共护海洋和平、共筑海洋秩序、共促海洋繁荣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大国领袖的大格局、大胸怀、大智慧,展现了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

  五是深刻阐述发展海洋经济的生态底色,提出“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健康的海洋,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与海和谐共生的高度,指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要求“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明确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工作要求,为加快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思想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指引我国海洋事业进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体量首次超过美国,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9%。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产品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海运量超过全球1/3,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0%。海洋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海洋装备、油气勘探等取得历史性跨越,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近30%。海洋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构筑,政策制度红利的聚合效应正在显现。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向好。海洋经济国际合作不断拓宽,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线联系,航运贸易持续升温。海洋经济已高度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中,成为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形成了显著优势,显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潜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全球竞争格局和全国发展大局,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优势,以规划引领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合作为纽带、以港口城市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为底色,大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海洋经济向新型蓝色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海洋经济是陆海一体化经济,要高站位布局“沿海港城带”,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重点是积极开展海洋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实现海陆资源开发的统一协调和规划,优化全国沿海港口布局,注重陆海产业分工与协作,推进产业联动、港城协同,推动“一岛一功能”发展。

  第二,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所在,要高起点优化“沿海产业带”,构建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重点是大力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海洋领域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海洋养殖从近海向深海转变、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海拓展,积极发展海洋金融、海洋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型海洋服务业,实现海洋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第三,海洋竞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竞争,要培育高能级“沿海创新带”,做强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重点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攻关,加快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创新中心,加大海洋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领先的海洋技术创新突破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成果,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第四,海洋经济是开放经济,要高标准打造“沿海开放带”,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重点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加强海上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促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高效利用全球资源推动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五,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高水平构筑“沿海生态带”,彰显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重点是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建设美丽海湾,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健全海洋资源有偿使用、价格形成和收益分配制度机制,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益,坚决守护海洋这片“蓝色家园”。

  第六,海洋文化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高品质建设“沿海文旅带”,展现海洋经济发展新魅力。重点是探源发掘中华海洋文明,加强海洋文化传播推介力度,举办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活动,建设最美风情海岸线,创新“海洋文化+”发展模式,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旅游产品,促进海洋文旅融合发展,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廉毅敏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主席)


原文链接:https://www.mnr.gov.cn/dt/pl/202409/t20240903_285668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