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清晨,秋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工地上,贵阳市南明区贵州中建科研院零碳园区更新改造项目现场已是一片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挖掘机、运输车来回穿梭,建设者们在岗位上全力以赴抢抓工期,目之所及处处是大干快上和如火如荼的火热气氛。
作为我省首个既有零碳园区改造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4万平方米,是中建四局集投资开发、检测鉴定、勘察设计、更新改造、智慧运维于一体的自主建设项目。
绿色、环保、零碳排放,真正的“零碳园区”是怎样的?在贵州中建科研院零碳园区更新改造项目现场我们找到了答案。
项目从低碳建造与零碳运行2个方面进行改造,主要通过8个技术类别、33项节能减碳专项设计及低碳运行管理策略,共计60项低碳技术应用,致力于实现重点建筑零能耗。
比如在建材上,应用贵州中建科研院自主研发的系列绿色建材,采用低碳混凝土、高延性山砂混凝土、M60III型灌浆料等结构加固材料,碳排放量较常规材料可降低66%至88%。另外,结合园区建筑能耗水平和建筑特点,将建筑分类改造,根据不同类型建筑、能耗水平和节能目标差异,采用外墙屋面保温、中空外窗提升等节能改造措施,实施一栋一策,实现园区建筑节能降耗目标。
“同时,我们结合本地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建筑结构安全性能,打造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示范,实施食堂炊事全面电气化,减少一次能源消耗,降低运行直接碳排放。”贵州中建科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贵州中建科研院零碳园区更新改造项目现场。(贵州中建科研院供图)
零碳园区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融入“零碳”理念。贵州中建科研院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充分展示贵州中建科研院在既有建筑/园区更新改造领域综合能力。日前,该项目成功获得由国家建筑节能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颁发的零碳园区设计标识,为贵州省首个获得该殊荣的项目。
在“零碳园区”闪亮登场的同时,今年6月,正在建设施工的贵州电网公司电力科研技术产业园项目带来好消息,在河北省雄安新区零碳建筑及园区解决方案赛道决赛,该项目获得全国第七名的成绩。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主要功能为电力技术科研产业用房、产业配套用房等,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科技示范工程”、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南方电网“近零碳示范区试点项目”、贵州省建筑业协会“贵州省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示范项目”。
为将电力科创园建设成为建筑节能低碳化、配电可靠智能化、用电安全智慧化、分布式能源利用高效化、电网柔性可控化、外部能源绿电化的“六化”的低碳园区,贵州电网从“源、网、荷、储、充”等多方面布局科技创新项目。
集多项先进技术于一身,是该项目最大的看点。
比如国内首台(套)自主研发的斜坡式重力储能系统,具有高安全、高效率、低成本、短建设周期及环境友好的优点。贵州首个模块化装配式(MIC)建筑,实现了建筑建造绿色化及工厂化。多项先进技术的加持,实现园区能耗智能化调控,打造安全、舒适、绿色、低碳、高效的智能化园区。
“没想到在贵州还有这样一个非常棒的近零碳项目,为我国近零碳园区做出了示范。”今年8月,碳中和系列丛书主编、MIT和哈佛大学双硕士李春林在园区现场指导参观完以后,感慨的说道。
项目全面实施超低能耗建筑、三星级绿色建筑、光储直柔、装配式建筑、高效空气源和浅层地热耦合技术、光伏幕墙玻璃及光伏地板、充电桩(V2G)、竖直发电风机、种植增汇树种、电磁厨房等,每一道工序细节都充满技术含量。对比传统建筑,每年可节约用电量130余万度,新能源发电系统每年供应绿色电力70余万度。
“绿色”,不只一种演绎方式。在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有一座“有气息”的绿色建筑——中核汇能贵州能源的办公大楼,这是贵州首座“零碳大楼”。大楼的建设,采用了多项“黑科技”,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于一体,是我省建筑领域零碳排放的又一个生动实践。
美观、节能、舒适,“零碳大楼”的建设不仅为建筑业绿色转型作出了有益探索,也为我省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良好示范。
超低能耗建筑已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其中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明确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贵州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我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总体要求。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等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宣贯培训,切实抓好建筑节能工作。目前正在编制《贵州省近零能耗技术标准(公共建筑)》,大力推动全省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建设,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眼下,我省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绿”起来,成为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鲜明底色。
原文链接:http://zfcxjst.guizhou.gov.cn/jszx/jqdt/202409/t20240905_856611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