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自然资源部发布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创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4-08-17 来源: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8月15日,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自然资源部现场发布《生态文明时代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创新》案例集。这不仅是国土空间规划系列教材之一,也是规划人才队伍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案例。

  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责部门之一,自然资源部立足“两统一”核心职责着力强化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创新,发挥“多规合一”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的作用,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自然资源部去年印发《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2023版)》,推动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了让社会各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改革实践,自然资源部组织编撰了《生态文明时代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创新》案例集,收录了部分地区的典型经验。

  该案例集立足生态文明改革实践,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突出人民城市、绿色发展、共建共享三个重要的价值导向,编排了四大核心板块:一是强调规划的引领作用,先规划后建设,将城市更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二是强调规划改革,特别是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改革作用,强调新的规划要能用、管用、好用,解决问题;三是突出政策融合,强调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四是突出多元参与,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性同向发力。

  据介绍,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创新案例在区域规划统筹、土地混合开发、空间复合利用、激活空间流量、维护资源权益五方面亮点突出。

  一是区域规划统筹,注重从局部开发向整体发展转变。将城市当成一个有机生命体,注重算大账、算总账、算长远账,统筹优化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与时序安排,塑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势。如广州市白云区通过对不同区域的规划和用地统筹布局,不仅解决了局部问题,还更加凸显了整体发展优势。

  二是土地混合开发,从功能分割转向功能融合。通过土地混合开发优化空间结构,构建社区生活圈,将原来单一功能的产业园区建成一个复合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城市。如成都“中车·共享城”以传承工业文化为核心自主更新,将部分工业用地转化为住宅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和混合用地。

  三是空间复合利用,从平面开发转为立体开发。适应新时代、新产业、新业态的要求,统筹地上地下空间,推动土地利用向三维空间复合利用转变。如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在更新中,探索将公园绿地地下开发地块和经营性地块组合出让,统筹地面绿地和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空间功能更加丰富。

  四是激活空间流量,将存量转化为空间流量。以空间流量为增长点进行城市更新,使空间功能在时间维度上得到更合理的分布,特别是对土地出让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让空间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如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工业用地使用权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和弹性年期出让实施办法》,满足产业发展差别化用地需求。

  五是维护资产权益,从资源配置转向资产运营。树立新的资源观、资产观,依法依规、尊重历史,在公平、公正、安全和可持续的前提下,更好地盘活存量资源资产特别是历史遗存资产,提升城市的资产价值,进而更好地维护各方权益,促进共同富裕。如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实施城中村历史保护和风貌整治方案,推进南头古城保护利用项目,激活了城市的活力。

  据悉,自然资源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在完善土地政策的基础上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xinwen/bsyw/zrzyb/1010217544932581867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