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发生情况和防治指导意见
一、症状诊断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黑痣病可以为害幼芽、茎基部、匍匐茎及块茎。幼芽染病,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条件适宜可以从腐芽下长出侧芽,形成小苗。茎基部感染,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严重的形成环形病斑,茎基部开裂;地温低、湿度大时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白色菌丝层,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叶片卷曲、坏死,心叶节间较长,有紫红色色素出现,特别严重的会造成立枯或顶部萎蔫,甚至全株死亡;有的茎基部产生气生薯。匍匐茎侵染,匍匐茎上也会形成褐色凹陷斑,有时会产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严重的匍匐茎上会形成菌核,湿度较大时匍匐茎会腐烂断裂。块茎感染表面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黑褐色菌核。
二、防治指导意见
(一)农业防治
1.轮作倒茬。因为菌核可以长期存活在土壤中,所以要采取倒茬种植,最好与小麦、大麦、油菜等作物倒茬,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能轮作的重病地应进行深耕改土,以减少病害发生。
2.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性较强的且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3.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采用无病种薯播种。
4.催芽。将种薯放置于温暖环境中的散射光、通风条件下催芽,可以明显减轻病菌的侵染。
5.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病情监测,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离种植地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适时晚播和浅播,以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发育时间,减少病菌的侵染;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低洼地应实行高垄栽培,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二)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播种前可选择氟唑菌苯胺、咯菌腈、甲基硫菌灵、噻呋酰胺等种衣剂拌种。
2.沟施。可选择嘧菌酯、噻呋酰胺及其复配制剂、唑醚·氟酰胺、嘧菌·噁霉灵等杀菌剂垄沟喷施。
3.叶面喷施。可选择嘧菌酯、噻呋酰胺及其复配制剂、氟胺·嘧菌酯、唑醚·氟酰胺等杀菌剂喷雾防治。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yw/nszd/hlbe/202407/t20240703_25342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