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加入“头雁”项目 开启圆梦征程 贵州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项目开始报名

发布时间:2024-08-02 来源: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加大我省乡村人才带头人培育力度,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支与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真正实现“头雁”领飞、“雁阵”齐飞的良好局面。

  我们将带领“头雁”学员走进全国知名高校—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3所高校探求新知、锤炼本领、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助力“头雁”学员做大做强产业,更好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如您想加入贵州“头雁”队伍,为贵州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请及时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于8月15日前网上报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对人员信息进行初审、复审、择优确定培育名单(详见招生简章)。

  

  

  贵州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项目招生简章

  

  一、招生人数

  2024年计划培育“头雁”850人。

  二、招生对象

  (一)招生范围。重点聚焦粮油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围绕全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荐培育对象。重点面向村“两委”主要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乡村工匠名师及优秀的“四乡”人才(到乡大学毕业生、回乡能人、返乡农民工、入乡企业家)。

  已参加过2022年、2023年“头雁”项目的学员不再参加培育。对已选派过“头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不再重复选派人员参加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大型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不作为培育对象。

  (二)培育对象应满足从事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热衷联农带农的总体要求,同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恪守职业道德。年龄55周岁以下,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身心健康,在当地群众中有较好的口碑。

  2.从事当地主导农业、优势或特色产业3年以上,形成一定的经营模式和一定规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有长期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且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的意愿,善于接受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理念,主动向农户分享经验、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近3年累计带动30户或100名以上的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三、培育方式

  (一)培育机构。由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3家知名高校承担“头雁”项目培育任务。各高校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师资力量确定最优培育实施方案。

  (二)培育模式。采取累计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的“4个一”培育模式,对“头雁”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

  1.定制化培育。集中授课一个月,学时不少于120学时,可结合农时季节分段完成。线上学习不少于60学时,学员自行安排时间完成,培育机构提供充足的高质量备选课件。

  2.体验式培育。加强“一系列”考察互访交流,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各培育高校组织学员到省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示范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有代表性的实践基地进行深度体验学习。

  3.孵化型培育。为每名“头雁”学员至少配备一名导师,持续开展帮扶指导,跟踪指导“头雁”学员做大做强产业,更好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四、激励政策

  省级系统集成政策支持清单,各市(州)、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参照制定专门性政策,鼓励支持“头雁”产业更好发展;开辟“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头雁’专项信贷服务”绿色通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头雁”学员纳入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推荐范围;在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等典型人物评选时优先;在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人等才评价工作中予以优先推荐、重点考虑。

  五、经费保障

  “头雁”学员培育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头雁”学员共同承担。学费、实训费、教材费、食宿费等相关费用由中央财政承担,学员往返交通费自理。设立优秀学员奖学金,在学员完成培育后,省农业农村厅对政治素质过硬、遵守培训制度、学习成绩优异、综合表现突出、示范引领效果明显的优秀学员发放3000元奖学金(以培育机构发放的优秀学员证书作为发放奖学金的依据)。

  六、报名录取

  (一)报名方式。学员8月15日前通过扫描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进行网上报名。

  (二)县级推荐。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对报名学员进行资格初审,原则上在分配培育名额内择优推荐培育对象,并在《贵州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个人申请表》上盖章确认,市(州)农业农村局汇总后将汇总表电子版及个人申请表盖章扫描件发送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邮箱。

  (三)学员录取。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人员对通过资格初审的报名人员进行甄选,择优确定录取名单。

  (四)学员备案。学员被录取后,县级管理员需要登录“头雁培育项目管理系统”为学员开通账号,通知学员做好信息录入工作。各培育机构做好备案指导。

  

  

  贵州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项目三所培育机构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21年学校及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等九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60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77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1026人。中国农业大学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中国农业大学利用学校优势,为实现“前雁带后雁”、“头雁带雁群”的培育效果,努力打造“头雁”培育“中农模式”,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工作,做到实处,做出实效,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建校于1896年,是国家教育部直属、上海市共建、中央直管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等,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是教育部、农业部合作共建高校,是上海唯一拥有涉农学科的综合型高校。

  上海交通大学充分利用综合型高校的学科交叉优势和专业学科优势,邀请全国名师、知名三农专家,开设乡村产品品牌建立、产业战略定位、乡村农文旅、农村金融投资担保、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产业文化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及企业营销管理等特色课程。立足长三角优势,参观光明集团、益海嘉里、金山廊下、国盛集团、生飞农场、进宝汇直播基地、清美集团、盒马鲜生等标杆企业,学习三产融合发展经验和现代都市农业,同时赴中共一大会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钱学森图书馆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受上海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派出市场性导师和专业技术导师组成的互补性专家团队,有计划深入学员企业面对面指导,为学员产业发展答疑解惑,同时搭建独具交大创新模式的“护航行动”及校友服务平台,引进长三角优质资源进行对接,建立长期服务机制,赋能贵州“头雁”高飞。

  

  

  中山大学

  

  百年中大伟人手创,底蕴深厚。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鲜亮红色基因和卓越品格追求。

  现代中大扎根湾区,创新发展。中山大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深圳、珠海办学,由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作为教育部直属的“985”“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

  学科齐全师资优良,实力强劲。中山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生态学、工商管理等学科排名全国第1,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质。现有院士2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00余人,专任教师450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

  头雁培育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中山大学探索“3种价值,6方面赋能,5个相结合”模式,“头雁”学员先后前往深圳、广州、珠海开展课堂教学和标杆企业参访,一站式体验粤港澳大湾区的风采、魅力与商机,在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方面特色鲜明。

  


原文链接:http://nynct.guizhou.gov.cn/xwzx/tzgg/202407/t20240730_851764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