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市场 > 正文

村企“联姻”谋发展 喜上“莓”梢育希望

发布时间:2024-07-02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6月,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无为市种植的6000余亩蓝莓硕果累累。记者在黄汰蓝莓种植基地看到,一株株蓝莓苗木整整齐齐地培植在盆中,枝条上挂满了圆润有光泽的果实,工人们穿梭在果园内,采摘着一枚枚挂满糖霜的紫色浆果。

  近年来,无为市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持续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走深走实,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强农兴农和农民增收致富。

  小蓝莓撑起大产业

  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芜湖本土企业,成立于2013年。通过自主研发,该公司在2016年攻克了全球领先的无土基质栽培技术,实现了蓝莓丰产期从5年缩短至1年,亩产量从1500斤提升至3000斤。目前该公司在芜湖共设蓝莓种植基地6000余亩。

  “我们采用‘龙头企业+国有企业+村集体’的入股合作方式,村集体无需资金投入,同股同权、负盈不负亏,依托我们全产业链闭环运营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实现共同富裕。”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洪洲介绍,截至目前,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各蓝莓种植基地为周边村镇提供固定就业岗位累计约420余个,采果季节性临时劳务用工日均约2000人次,已累计带动无为51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新农人”走出“兴农路”

  “下个月,这批苗木就要进入营养生长期,可以施氮肥了,磷钾肥需要适当减少……”在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黄汰蓝莓种植基地,水肥主管蒋雪锋正与同事仔细观测叶片生长情况。基地内,像蒋雪锋这样的工作人员仅有4名,却担负起了500亩种植区域内所有蓝莓施肥、植保等工作量。

  与传统土壤栽培不同,紫约蓝莓种植基地采用的是无土基质栽培技术。在种植基地记者看到,盆内不是用土栽培,而是用氮磷钾等各类营养物质精确配比的全基质,盆与盆之间由细细的塑料管连接,可随时输入水及液态肥料。智慧化的种植模式,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也为蓝莓种植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采用的是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通过压力补偿,满足每一株苗木对营养、水分、气体等环境条件的需要。”今年22岁的蒋雪锋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他告诉记者,能在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完全是意外的惊喜。“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家乡就有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当地的人才招引政策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便利,所以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乡就业。”蒋雪锋说。据了解,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吸引了一大批像蒋雪锋这样有知识、有抱负的人才进村入寨,为乡村带来了新农具、新理念、新思维,成为“新农人”。

  聚合力描绘新图景

  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功案例是“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我市民企踊跃投身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三年来,无为市工商联不断探索“万企兴万村”工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引导民营企业以赋能乡村振兴为出发点,以产业帮扶为落脚点,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村情实际,有效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实现群众致富、村集体增收、企业发展多方共赢。“无为市‘万企兴万村’工作始终立足镇村发展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做优项目、做强企业,坚持农民主体、合作共赢,坚持培树典型、示范引领。”无为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杨开明介绍,无为市已有2个项目被认定为省级实验项目、3个项目被认定为芜湖市实验项目、49个项目被认定为无为市实验项目。安徽紫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京淼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安徽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企业称号。

  “截至目前,无为市共有276家民营企业参与433个‘兴村’项目,‘兴村’154个;投资总额20.86亿元,公益捐赠800多万元。”杨开明表示,无为市工商联将进一步深化政府、企业、乡村三方联动,精准推动村企对接,拓展优势成果,不断寻找村企共建的契合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再创新业、再立新功。(翟婉倩 徐新山)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sxxx/574186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