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市场 > 正文

内江市局三举措绘制健康空间蓝图

发布时间:2024-06-22 来源: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内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健康内江专项行动方案要求,积极履行部门职责,坚持“蓝图”导向与“治理”导向相结合,加快构建与新时代开发保护要求相适应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助力健康内江建设再上新台阶。

  协调布局三生空间 优化全市开发保护格局

  一是坚持“以水四定”,强化水资源评估、保护和利用。全市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约480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00%,属较严重缺水地区,规划充分衔接水利专项规划和项目实施计划,充分发挥我市过境水量丰富的优势,预留向家坝灌区、长征渠引水等跨区域水网工程的空间线位,助力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通过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综合考虑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人均综合用水量等因素,确定人口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规模上限,严守用水总量红线。强化水资源保护与管控,严格保护内江市第三水厂沱江对口滩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等8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划定一级保护区18.86平方千米,二级保护区61.59平方千米,准保护区72.01平方千米;落实湿地保护、河湖管理范围线、自然岸线划定要求,强化沱江岸线分区管控,明确沱江岸线范围内项目类别、开发强度、管控方式等具体要求。二是科学划定“三区三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生态空间保护要求。按照“不重叠、不交叉”原则,结合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布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坚持“国之大者”,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93.12万亩;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核心区等重要生态区域保护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3.23平方公里;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原则,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全市城镇开发边界216.9平方公里。结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划定为生态控制区,总面积271.90平方公里。梳理沱江干流及其支流、威远穹窿山区、慈菇塘省级森林公园、古湖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空间本底,规划构建“一带三区、多廊多斑”生态保护格局。三是梳理自然山水脉络和城市发展骨架,确定市域开发保护格局。以重点生态空间为纽带,统筹各类发展要素,规划构建“一带多片、一核两轴”的总体开发保护格局,其中“一带”为沱江生态文化带,“多片”为资威穹隆生态保育片区、油坊山生态涵养片区及若干城镇农业协调发展片区,“一核”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综合发展核,“两轴”指成内渝协同发展轴、南向开放新兴经济轴。充分落实生态格局、生态保护红线、自然资源要素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管控要求,中心城区应以沱江、谢家河、小青龙河等河流水体以及山体公园、公共绿地等为基底合理布局蓝绿空间。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补齐健康设施短板

  一是提升社区生活圈覆盖率,明确社区居住圈公共服务配套要求。以市、县、镇、村四级社区生活圈为基础,构建健康生活单元,重点关注“一老一小”公共服务需求和出行需求,营造全年龄友好型、全社会共享型社区,建设友好健康城市。中心城市统筹布局服务城区和市域的市级生活圈,以隆昌市、资中县、威远县三个城区为核心,打造县级生活圈,提供县级健康服务设施,结合中心镇(副中心镇)打造城镇生活圈,完善医疗、养老等功能设施配置,结合一般镇打造乡村生活圈,完善卫生院、敬老院设施配置,结合村庄(社区)打造便民生活圈,为村民(居民)提供基本社区服务。二是梳理医疗设施现状情况,完善医疗服务空间体系,规划市、区、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规划保留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市级医疗机构,新建内江市中心血站、市第六人民医院新院区、市医学急救中心等医疗设施。规划保留东兴区人民医院、市中区妇幼保健院等现状区级医疗卫生设施,加强新城区区级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保障,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规划保留西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现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升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面积和医疗服务水平,新建社区应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是立足体育设施配置短板弱项,提升设施配套水平。按照承办省综合性运动会的要求,推进内江市体育场馆规划建设,完善镇(街道)、村(社区)体育设施配套。提升内江市体育中心运营水平,新建内江市高桥片区全民健身中心,形成2处市级体育中心。保留梅家山体育场等现状已建成的体育场馆,新建邓家坝体育中心,形成多处片区级体育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完善社区级体育设施,配置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室外综合健身场地、体育馆等。出台《内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明确新建居住社区内应按室外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人或室内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人的标准配建体育健身场所,并在城区详细规划、土地规划条件、项目建筑设计方案中严格落实此标准。

  构建应急防灾体系 提升城市韧性安全水平

  一是强化城市防灾分区和安全空间管理。结合水系、绿地等本底条件以及现状用地布局特点,将中心城区划分为5个防灾分区,每个防灾分区内形成相对完整的防灾救灾体系,便于救援活动的管理与组织。结合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等预留城市应急用地,满足重大灾害人员安置或应急隔离需要,结合城市绿化、生态廊道等增加安全防护和缓冲空间,减少灾害对城市集中建设区域的影响。二是完善防灾减灾设施。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中心城区共规划布局消防救援站19座,应急医院6处,充分保障应急医疗救护空间;围绕居住和办公组团,规划中心避难场所6处,固定避难场所41处;规划设置救灾主干路11条,疏散主干路39条,建立“成环成网”的疏散救援通道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范围为人防工程甲类建设区,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人防工程面积达1.32平方米/人。三是强化安全生产空间管控。加强页岩气开采工程项目周边建设管控,避免出现次生灾害,明确气井井口距高压线及其他永久性设施不小于75米,距民宅不小于100米,距铁路、高速公路不小于200米,距学校、医院和大型油库等人口密集性、高危性场所不小于500米的规划要求,预留应急用地和大型危险品储存用地,以及安全防护和缓冲空间。

   责任编辑:李雪蕊


原文链接:http://dnr.sc.gov.cn/scdnr/scszdt/2024/6/20/2098f80b16994d35a0924104bc4f5bb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