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市场 > 正文

校企合作 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

发布时间:2024-05-01 来源: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在公主岭市南崴子村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株株翠绿的水稻幼苗正在温暖的大棚里茁壮成长,静静等待着插秧时刻的到来。传统种植方式产出的大米,市场价每公斤5元左右,而吉林农业大学教师王秋举在这片试验田里研究稻渔种养结合技术,并成立稻渔科技小院,种植的蟹田米因少用农药、少施肥,品质得到大大提升,市场价格翻倍。同时,每亩地还能产出稻田蟹,大大增加了合作社收益。通过王秋举的技术推广,农民知道了如何在稻田里养殖螃蟹,每公顷能增收上千元,真正享受到了“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的不菲收益。

  作为省会城市,长春拥有众多高等学府,科研实力雄厚。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科研与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技创新缺乏有效支撑。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长春市积极推动高校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深度合作,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也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高校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引进高校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农业生产得以在种子选育、耕作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实现突破,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关淑艳带领学生与农业企业合作,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技术难题,开展深入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她带领的团队成功培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的玉米新品种,有效提升了玉米种植效益。

  高校科研成果往往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通过与农业企业的合作,这些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了实践平台,有助于他们将研究成果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春理工大学依托其光学和精密机械领域优势,研发了一系列智能化农业装备。这些装备在农田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与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人才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分子育种基地、科教协同育人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在前沿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科研人员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科研项目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学生在中试基地进行实习,获取实践经验、参与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科研-教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创新、传授、传播和传承,师生进行互动式学术探究,取长补短、开拓进取。双方优势互补,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把科研设施转化为教学创新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学生参与科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探索式学习。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需要经年累月的摸索和持久付出,并能承受阶段性试错。所以,合作之路要走得更长久,需要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与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相关合作项目。

  同时,还应让更多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主动与高校加强沟通对接,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还可以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对接会等活动,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此外,高校应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研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

  把实验室放在田野里,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404/t20240430_890354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