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溆浦县致力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
湖南省溆浦县致力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
近年来,湖南省溆浦县将传统村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点,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用心用情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努力让传统村落留住乡亲、记住乡愁、宜居宜业,被评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推行“一会一库一规划”,勾勒传统村落和美“新蓝图”
坚持保护为先的“主基调”,采取一系列“硬措施”,坚决防止大拆大建、打造景观和过度商业化,最大限度保持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让保护有力度。由县委书记任总召集人,县长任副召集人。2022年来,召开联席会4次,研究解决重点问题60余个。如,2022年全县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县财政在中央专项资金6000万元基础上,又整合投入6600万元,确保了项目资金充足。实行联点制度,安排县级领导对21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联点包干,推动工作落实、责任落地。
搭建传统村落数据库,让保护有精度。全面开展传统村落资源调查,将传统建筑、古路古桥、古井古塘、古树名木等建立数据库,形成“一村一档”。全力推动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全县21个中国传统村落共申请数字博物馆建馆12个,已经上线4个。通过严格保护,全县122栋历史建筑、163处不可移动文物无一损毁,传统村落无一整体灭失。
制定集中保护规划,让保护有广度。按照“政府出思路、群众提意见”方式,走访村民1200余人次,召开“屋场会”“庭院会”60余次,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制定《集中连片保护规划》。采取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历史公共建筑15座、传统民居216栋、青石板路36公里、古码头5座。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农村建房结合起来,制作50余套农村住宅设计图集供农户选择;同时,建立农房“风貌保证金”制度,确保了农村建房和传统村落风貌相统一。
打造“一廊一片一产业”,激活传统村落和美“新业态”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不搞“破坏式开发”,又不搞“标本式保护”,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推动多元化发展,让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
打造一条生态文旅长廊。结合村落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将各村落串点连线,着力打造“思蒙—统溪河—北斗溪—山背”生态文旅长廊,成功创建2个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通过售卖非遗产品和农产品、开办农家乐、发展民宿、景区就业等方式,带动近10万农民增收,获评全国“公司+农户”旅游示范项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收录为全球二十个减贫案例之一。
打造一个主题片区。根据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历史文化情况,将21个传统村落划分为不同的主题片区,探索多类型、多区域的发展模式。如,山背村、茅坡村、光明村等村落,均为瑶族集中居住村落。立足这一特点,以北斗溪镇为轴,着力打造“花瑶风情”片区。通过大力发展民宿、研学、民俗体验、科普展示等新业态,把花瑶元素融入每一个环节,每年接待学生夏令营、企业培训等活动60余批次5万余人次。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武汉大学北斗科普小镇先后落户该镇。
打造“一村一品”集体产业。坚持把发展村集体产业作为巩固提升传统村落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实现村村有集体产业。如,大江口镇洑水湾村,石漠化地区超过50%,该村5任党支部书记34年于一日,带领村民用背土上山,种植柑橘1.5万亩,年产值上亿元,村集体收入达107万元,孕育了感人的“背土成金”精神。葛竹坪镇山背村拥有明朝时期开垦的1.5万亩梯田群,是全国海拔最高的梯田之一。该村大力发展农旅融合、高山大米、山银花等特色产业,村集体收入达55万元,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组织“一会一剧一队伍”,构建传统村落和美“新传承”
溆浦汇集了屈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沈从文先生曾经赞誉“溆浦是湘西文化水准最高的地方”。该县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通过每年办一次会、编一部剧、传一批人,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节会。自202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节会活动,让广大群众从视觉、听觉、味觉上,处处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如,2021年承办怀化市旅发大会,先后吸引100万多名游客来到千里古寨、茶马古道、花瑶梯田等民俗景区。2022年承办全省非遗大会,5万名游客到溆浦体验傩戏、蚕灯舞、茶山号子等非遗项目。2023年举办“大江口·大端午”龙舟文化节,现场参与人数超10万人,央视网、湖南广电等多家媒体现场直播,在线观看、点赞、评论超5000万人次。
每年编排一部经典剧目。根据溆浦传统文化,坚持每年编排一部传统经典剧目,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期间,筹拍了红色电视剧《向警予》,该剧在央视播出后,全国各地近30万人来溆浦追寻警予足迹,接受红色教育。2022年编排辰河目连戏《孙学辰》,通过传统戏剧的形式展现原县委书记孙学辰同志的民本情怀,在省内巡演50余场,场场爆满。2023年起筹备大型实景演出《屈原》,采用5D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2300年前屈原泛舟溆浦、吟唱楚辞的场景。
每年培养一批非遗人才队伍。坚持政府、企业、协会、民间组织多方发力、多措并举,每年投入300余万元,每月发放600至800元生活补贴,大力培养非遗传人队伍,让优秀传统文化赓续血脉、薪火相传。经过几年来努力,已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136人、非遗艺人230人,全县46项非遗项目无一失传。比如,“辰河目连戏”已有600多年历史,是首批国家级非遗,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为确保传统艺术不失传、不灭绝,该县成立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在县职业中专开设了“非遗班”,通过三年时间培养了30名“00”后辰河目连戏演员,事迹多次被央视报道。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获评全国优秀基层文艺剧团。
来源: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
原文链接:http://zjt.hunan.gov.cn/zjt/hyjs/czjs/c100844/jsgzdt/202404/t20240418_332806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