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法律援助 > 正文

地质环境与健康宜居

发布时间:2024-04-01 来源: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地质环境与健康宜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质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深远影响。良好的地质环境是健康宜居的基础,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保障。建立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诠释。因此,解析人口聚集区的环境要素,评价其重要程度、优劣程度,指导城市的发展与规划以及一些改善区域环境的重大生命工程建设等,是未来健康中国的重要研究方向。

  影响健康长寿的地质环境

  “自然长寿又康宁,德合无疆万物亨”是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期许,环境与生活方式基本上对寿命起到决定性作用。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健在百岁老人已达到40592人,约占世界百岁老人总数的11.94%。长寿区大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域分布特征明显,地质构造复杂,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气候温和宜人,空气清新,饮用水水质良好,动植物多样性明显,食品本地化且富含大量的微量元素,优质的人文环境等。长寿区以南方和沿江地区居多,且多分布于大岛,中、低山丘陵及冲积平原地区。

  区域性疾病多发的地质环境

  区域性疾病有相对稳定的地域性、人群多发、季节多发以及深受地质环境影响等特点。目前,我国主要的区域性疾病(地方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它们在时空上的分布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等地质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病区中分布着与疾病密切相关的致病因子,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某些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过量或者缺失,病原体、真菌和媒介生物在环境中的繁殖和生长等;人文环境因素包括根深蒂固且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人群多发”这个特点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如克山病、大骨节病。患者绝大多数为自给自足农业人口,同一地区非农业人口极少发病。“季节多发”这个特点与区域性疾病致病因子在不同季节的分布和流行机制有关。“年度多发”的现象往往是由病区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所造成的,如果完全除掉致病因子产生的条件,那么疾病就会被控制到较低水平或完全消除。

  地质环境因素对区域性疾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化学元素的异常分布上。环境中缺少某种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引起当地作物和饮水中相应元素的缺乏,进而引起一些地方性疾病,比如区域性碘缺乏和硒缺乏(克山病与大骨节病)分布在中国从西南到东北的一条不连续的宽带内,与地球化学上的低硒带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环境中某些有毒有害元素含量变高,并进入饮水和食物链中,也会导致相关疾病,比如高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饮水型地氟病、饮水型地砷病、地方性硒中毒、地方性急性钡中毒等。

  城市发展与城市病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地质环境基础背景下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都市集结区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群空间范围的拓展沿着城市一都市区一都市圈一城市群一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这样一条时空主线演进。在中国城市到城市群扩张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草地和林地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

  城市的扩展首先受制于地貌,不同地貌类型对应的海拔和坡度会有不同。平原地区海拔较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建设用地扩张最多;丘陵地区坡度较缓,海拔介于平原和山地之间,交通比较便利,建设用地扩张相对较大;山地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不便利,建设用地扩张较小;高原海拔较高,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交通困难,建设用地扩张最少。城市扩张形成的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与草地,其他用地占用很少。

  城市群空间范围一扩再扩,成为雾霾、沙尘暴、内涝、交通拥堵等问题集中激化的敏感地区。城市群发展对于区域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基岩类型、水土资源环境等影响因素考虑不周,空间环境保障程度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城市灾害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威胁到居民的身心健康与宜居。为了增强人民身心舒适感,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需要采用限制评估式开发、多核多中心发展的模式,体现出城市条带的发展轮廓,恢复绿色廊道与板块的功能,以此来消除大城市的各种弊病。

  超级生命工程

  资源环境是人民健康生活的基本保障。中国的自然资源环境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如何弥补区域先天环境资源不足和资源枯竭的问题,是在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应该首要考虑的。

  一些重大的生命工程可以影响改变局部的生态环境空间,优化自然资源配置,对于区域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人为优化自然资源配置、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一个典型案例。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共计4350千米,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目前,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输水300亿立方米,已使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提升至1.2,河北省浅层地下水水位由治理前每年上升0.48米增加到现在每年上升0.74米。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滋润干渴的北方地区,尤其是改善黄淮海流域的环境现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回补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还改善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地方病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遏制了北方地区的环境安全问题,以及城市发展的制约问题。此生命工程不仅仅调的是“水”,更是建成了沿线的绿色廊道和景观带,改善周边的人居环境,调整了种植产业结构以及饮水条件,给沿线的人民造福。

  此外,还有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等大型工程,前者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长江洪水的不利影响,并为数以万计的居民和生产企业提供用电保障,后者打破了中国西北部和西藏之间的地理界限,成为中国沟通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的桥梁,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

  地质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探究如何利用地质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如何科学合理配置自然资源、推动人类健康发展,将成为新时代地质学者们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美丽中国真正成为身边的现实。

  

  

  摘自《地球》2024年1期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gongk/gkml/kjxx/kpyd/109711812144791715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