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让“中国饭碗”多装“安徽粮”

发布时间:2024-02-20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刚刚发布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传递了重农稳粮的信号,明确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如何把中央精神落到实处、落到行动上,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有责任,更有担当。

  安徽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为中国人端牢中国饭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安徽贡献。

  做出这样的决策,安徽的底气在哪里?担起这一重担,安徽的力量来自哪里?

  一  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底气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粮食生产,除个别受灾年份外,持续增长: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不足300亿斤,而后经历了400亿、500亿斤增长阶段,特别是2008年、2012年、2015年分别突破了600亿、700亿、800亿斤的三大台阶。

  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近1.1亿亩,总产达到820.02亿斤。2023年粮食产量又有新的增长,总产达到830.16亿斤。

  安徽粮食产量已实现“20连增”,并连续9年总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前五位,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

  安徽粮食总产、增量和外调量挤进全国第一方阵,粮食生产走上了快速稳步发展的轨道。

  基础牢,底气就足。

  二  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底气在潜力。

  从实践层面看,安徽有路径、有经验。根据国家《2009——2020年千亿斤增粮规划》,安徽也出台了与此相配套的增粮规划,目标是规划期内实现增粮100亿斤任务。

  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2020年安徽粮食总产达到803.8亿斤,比2009年的614亿斤增长189亿斤。年均增加18亿斤以上。

  其主要经验是,抓住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品种,持续开展单产攻关活动,坚持抓大县、大片、大户,政策、科技、投入协同,综合施策。

  从生产空间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确保粮食安全的思路明确。在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粮田面积逐步恢复或增加;随着一二代农民工“回家养老”和部分青年农民工回乡创业,粮田面积止跌回稳,逐步增加。

  从生产能力看,近年来部分试验田、示范田,小麦、水稻的单产大幅提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效果明显,只要用得好、做得到,粮食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

  三  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底气还源于推进新一轮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路径已经清晰。

  以新发展理念和国家安全观统领粮食生产。针对目前存在的“800亿斤是天花板”,“种粮效益低,稳定发展难”,“小农户比例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进一步提高产量难”等一些认识,我们应明晰思路,做到“三个坚定”。

  目标坚定。800亿斤、1000亿斤,都只是安徽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高度。要以前峰高度为基点,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继续主攻单产,逐年提升总量,提升保供能力。

  

  “江淮粮仓”机械化收麦 王彪/图

  面积坚定。要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主产区、主要品种为硬核,保证1.2亿亩以上的年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

  措施坚定。要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构筑起多层次有保障的粮食生产安全网。真正担起产粮大省的责任。

  以新主体、新模式、新方式,促进和支撑粮食稳定发展。近年来安徽新型经营主体成长很快,其中各类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已分别达到11.6万多家和30.7万多家,这是粮食生产的新动能,也是新的增长点。

  要聚焦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要大力推进新主体、新模式、新方式的成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夯实粮食稳定发展的基础。着力实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修复等多项重点工程,推进重点水源、灌区、蓄泄洪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保护。大力推广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尽快把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9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以规划为引领,突出重点产区,优化区域布局,把稳定面积、稳定增量、增加总量抓在手上,落在实处。要以《安徽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2023—2035》为总遵循,市县(区)各级都要编制相互衔接的粮食生产专项规划。

  着力区域优势和大宗品种稳面积。皖北地区要稳定3500万亩的小麦播种面积,沿江沿淮地区要稳定300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同时要保障1500万亩的玉米面积、1000万亩的大豆、1000万亩的红薯种植面积。

  着力传统产粮大县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我省有年产10亿斤以上的产粮县区40多个,粮食生产总量占全省80%左右。稳定粮食生产就是要稳住这些重点地区的粮食面积和产量,着力种好试验田、示范田,主攻粮食单产增加和品质提升。要利用好已经建设起来的100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耕地姓农、良田种粮,积极开展粮食生产高产、高效、高品质试验示范。

  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聚力攻坚。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种粮新型主体,建立粮食生产联合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为种粮大户、小农户开展托管或半托管服务。

  支持村组牵头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区域、分层级开展粮食生产服务,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

  以深化改革和落实政策为动力,抓实抓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土地制度稳定,保障粮食生产稳定;要深化已有的多项种粮补贴政策和价格政策,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要用好用足中央支持产粮大县、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多渠道产销协作等政策性举措,精准用好各项财政补贴,提高种粮效益,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要创新农田建设思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依托,从制度上保障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减投增收”,走出一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子。

  (汪建华)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zwxxi/570897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