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知识 > 正文

盯循环发展 做精生态牧场——苏州市持续打造都市畜牧业新样板

发布时间:2024-01-21 来源: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2017年以来,苏州市始终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不断探索畜牧业发展新路径,持续推进生态循环、绿色智慧的都市畜牧业发展。

  关建并举,大幅提升污防标准

  苏州市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猪稳产保供的要求,新建9家现代化万头规模猪场,已全部投产,目前生猪存栏超20万头,产能产量恢复到2018年同期水平,新建规模猪场生猪存栏量占比达70%以上,成为全市生猪生产主力。一是增建粪污处理设施。新建规模猪场,在干粪处理上,采用建设大容量好氧发酵罐,采用微生物菌种发酵,有效分解干粪臭味,发酵成有机肥原料;在污水处理上,政府出资建设污水管网延伸到养殖基地,大型养殖场污水经预处理后纳管排放;对养殖臭气排放,要求大型规模猪场对棚舍养殖、干粪堆肥、污水储存等环节必须具备臭气收集设施设备,采用湿化、酸化和活性炭吸附等多种模式,从源头上进行减排,减量臭气源。二是建设智慧牧场。制定《苏州市智慧农业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智慧农业支持政策,制订智慧牧场建设与评价标准,累计认定4个全产业链智慧畜牧示范生产场景,实现畜禽养殖生产场景在线化、可视化。三是拓展非农功能。建设太湖鹅文化馆,以文化为载体,逐步形成科普教育、餐饮民宿、产品开发为链条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建以“太湖鹅庄”为品牌的苏州市共享农庄,成为苏州市首家获批畜牧业文旅基地。张家港梁丰奶牛、太仓东林羊场、昆山鼎丰农场、吴江东之田木、吴中中蜂枇杷蜜等多个基地积极拓展牧旅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久久为功,持续做精生态牧场

  2017年和2021年,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财政局先后两次联合出台《苏州市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从生态美丽、污染管控、文化内涵、功能拓展多维度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连续5年累计创建美丽生态牧场45家,覆盖率超过95%。一是注重政策推动。2018年苏州市政府出台生态畜牧业发展意见文件,将美丽生态牧场建设纳入“三高一美”指标,作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同步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市级财政对美丽生态牧场建设给予一次性奖补。二是突出环境整治。实施创建活动,规模养殖场不仅新增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大幅提高养殖效率,同时提升场容场貌,与苏州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统一,增加配套绿地。三是推行农牧循环。张家港市梁丰牧场、枫华猪场、瑞康牧业、太仓市东林羊场、吴江东之田木等一批规模养殖场,采用“奶牛-肥-稻”“羊-肥-稻果”“猪-肥-果”等农牧循环模式,将沼水通过水电站、管道等设备对农田、果园、蔬菜、林地进行灌溉,生态还田,形成“稻养畜、畜肥田”循环模式。张家港和常熟市部分养殖场配备粪污还田专业队伍,建立稳定长期粪污消纳合作机制,按照水稻或蔬菜需肥时机和数量,科学制定沼水还田计划,供农户使用。

  全域覆盖,加快建设美丽牧园

  202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农村养殖场达到标准化改造”,同步启动“规下畜禽养殖户美丽牧园创建活动”,目前覆盖率达90%以上。一是强化建设标准。从污染管控、设施提档、管理规范、环境美化四个方面改造提标,突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成“一分流二配套”建设标准,即雨污分流设施改造,配套干粪堆肥场和粪污贮存池,配套粪肥消纳农田与协议。二是明确建设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镇级人民政府统筹兼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同步推进美丽牧园建设工作。同时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一次性奖补。三是理清目标路径。对规下养殖户分成宅前屋后、独立场地、林地养禽、大棚养羊等4类不同业态进行分类指导、分批实施。综合考量属地村容村貌,养殖户场容场貌、基础设施、土地消纳等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养殖户标准化改造提标建设方案,确保建设如期完成。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4/1/19/art_13251_111295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