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市场 > 正文

“生态文明·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主题论坛专家发言集锦

发布时间:2023-12-08 来源: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编 者 按

12月4日下午,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举办“生态文明·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主题论坛,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经济二局局长朱红光、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田文彪致辞,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司长刘明松主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朱红光表示,我们必须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引导投资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生产、储能技术等领域,形成新的绿色供应体系。田文彪指出,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切实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强化刚性约束和弹性引导,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型,着力构建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新格局;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论坛上,10位专家围绕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等进行研讨交流。《中国自然资源报》特摘编主题发言如下,以飨读者。

  

  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曲福田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自然资源智库指导委员会委员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普遍意义,又具中国特色。作为一种理念,它强调在土地利用中追求最小的消耗和最大的效益,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平衡发展;作为一整套制度和一系列工具,它通过产权、市场、管制、监管等制度体系以及门槛、标准、配额、考核、奖励等政策工具,引导和规范土地利用行为,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通过价值引导、市场配置、制度约束、政策激励等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发挥传导作用:在土地利用层面,减少土地需求意愿,提高配置效率,减少边际土地开发;在经济发展层面,推动或倒逼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和资源配置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要强化节约集约意识,基于发挥央地两个积极性深化相关制度改革,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治理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以更高水平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仅从认知上阐释了如何对待土地资源,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为自然资源配置提供了管理范式。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要求,只有系统性地深化改革,才能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全面实施矿山尾矿资源利用调查

  

  

  

  唐菊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总地质师

铜矿被誉为宏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作为现代工业基础原料,其应用范围广泛,尤其在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大于650万吨的铜矿有7个,其中西藏有5个;我国有望实现铜矿找矿突破的成矿带有6个,其中西藏有3个;未来西藏铜矿找矿工作将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中之重。西藏目前正在或即将开发利用的大型—超大型铜矿有玉龙、甲玛、巨龙、雄村、朱诺、多龙等。今年年底,上述矿床已经完成新增铜资源量超2500万吨。如此大规模的矿山开发利用势必会产生大量尾矿,包括西藏铜矿在内,我国各类尾矿资源总量、年产出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存在规模大、利用率低等问题。尾矿资源的二次利用,是我国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资源增储上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国应全面实施矿山尾矿资源利用调查,摸清尾矿资源家底;开展尾矿战略性矿产资源二次利用调查和评价,查明不同矿种、不同类型矿床的尾矿资源存量、再利用潜力;建立尾矿中有价元素的利用指标体系;提升科技实力,提高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提高企业综合利用尾矿资源的积极性。

“空间换地”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汪 晖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近年来,浙江省统筹谋划、强势推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各地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途径,打造了可复制、见实效的节约集约用地浙江模式。在传统工业用地供应模式下,杭州市滨江区为了解决公共配套设施重复建设、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城市风貌缺少整体规划和管控,以及难以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等矛盾,创新打造了“工业综合体”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运营”,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完备的“工业综合体”,推进地上地下空间高效利用、上游下游产业链式集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工业综合体”改变以往大企业拿地、建楼,中小企业租用厂房的传统模式,由政府统筹拿地、建楼,探索形成一条由国企平台建设,按成本分割转让,从而推动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的新路子,实现产业发展空间从“用地保障”到“用房保障”的变革。该模式从注重“上下楼”变为注重“上下游”,高效组合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推动产业生态集成、产业要素集聚以及产业链协同,不仅实现了“空间换地”和工业用地高效利用,还兼顾了城市形态和风貌的统筹提升,提供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迈上新台阶

  

  

  

  周进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004年~2010年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行动,使百余座矿山重焕生机;1999年~2010年资源大调查发现了900余处矿产地,显著提升了国内资源的保障能力;2013年实施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夯实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根基。随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改善了矿业形象,矿山公园建设探索了闭坑矿山服务社会的新路径;国家财政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政策性补助等,更进一步促进了绿色矿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22年年底,共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100余家。全国各地出台了专项建设规划、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构了一套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矿山建设管理体系, 形成了一套相关管理部门协同行动的绿色矿山建设制度体系,涌现出一批典型绿色矿山建设优秀企业,造就了一支优秀绿色矿山建设及专业服务队伍。

  为了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国还应严格技术标准,推进矿山绿色开发设计,确保探明矿产储量的最大化利用;采用绿色设备及工艺,加强有益元素的选别与利用;强化矿山投资合规性审查,充分考虑矿山建设的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融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绿色矿山发展共识,推动相关部门联合共商共建共享。


科技创新引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谭秀民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副所长

  矿产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资源安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然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国内地质找矿难度持续增大,矿产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矿产资源“三率”水平持续提升,难利用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比例提高;22种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取得显著效果,查清矿业开发利用资源消耗特征;初步建成重要矿产矿山“三率”数据库,初步构建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标准体系;高纯石英建立全链条调查评价体系,实现找矿与提纯协同创新;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持续发力。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还存在三方面问题:战略性矿产节约集约利用规范不完善,“三率”指标有待更新;部分战略性矿产综合利用水平尚不清楚;矿产资源利用方面的“卡脖子”技术有待攻关。

  在当前及以后的一段时期,我国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服务于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领域,落实好新一轮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以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确保资源安全;在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以开发矿产资源绿色利用技术为目标,全面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持续推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黄海波

  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分党组书记、局长,高级工程师

海洋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宝库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载体,广阔的海洋为滨海新城、航运中心、海滨机场、临港产业基地、海上新能源基地等一大批国家重大项目提供了用海用岛要素保障,由海域海岛构成的海洋国土空间资源成为最宝贵的海洋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海岸带和近岸海域已从海阔天空渐渐变得有些拥挤,海洋国土空间资源利用呈现养殖用海占比大、空间分布不平衡等特点,尤其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经济圈相邻海域开发程度高,局部区域甚至“一海难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必然要求。为了推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我国应统筹海洋资源配置,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制定用海用岛面积控制指标和节约集约评价指南等标准规范,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和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亟须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新型工业集中集群发展,引导不同项目向各自行业集中区聚集;推进海域使用立体分层设权,完善海洋国土空间资源产权制度;提升海域海岛资源市场化出让比例,探索海域海岛使用权交易机制;建立低效用海用岛回收机制,盘活闲置海域海岛资源。

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

  

  

  

  彭伟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海洋能是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具有开发潜力大、可持续利用、绿色清洁等优势,其开发利用对于推进沿海地区能源结构转型、服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先后布局实施了一批潮流能、波浪能开发利用与规模化示范项目。近期,全国首台兆瓦潮流能发电机组并网发电突破270万度,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成功海试运行。同时,我国“海洋能+”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扩展,部分技术已实现产品化,在海岛能源保障、深水养殖等多个领域获得了突破。在此基础上,我国海洋能国际影响日渐增强。2011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作为中方缔约机构加入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统技术合作计划。

  我国应继续推进潮流能、波浪能等的规模化利用,加快海洋能技术与装备优化升级,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构建多层级协同共促的产业发展协调工作机制,为海洋能开发利用提供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拓展“海洋能+”多领域应用场景,尽快制定和出台上网电价、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支持我国海洋能技术和装备“走出去”,深度参与海洋能国际组织,提出中国方案;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海洋能产业相关政策及标准制定,支持国内企业联合开展国际海洋能示范项目合作。



发挥林长制作用 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

  

  

  

  靳爱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司二级巡视员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果。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构建了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林长体系,全面压实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建立了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今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计划用3年时间引领各地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一批示范模式林,打造全国先进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机制措施,以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各地提高森林质量、调整林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应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充分认识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实现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群众得实惠,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造福群众

  

  

  

  黄建兴

  原国家林业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原福建省林业厅厅长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宝库,在把森林保护好的同时积极探索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的路径,才能让森林资源更好造福人民群众。以往的林权改革,由于权属落实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农民始终无法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林农收入低下,守着青山绿水过穷苦日子,迫切要求进行新一轮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新一轮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巩固20年前分山到户、产权平等的成果,引导土地入股开展股份制经营,并在流转过程中尊重农民意愿,做好产权保护工作。林权分户经营应该坚持市场经济,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鼓励金融支持林业,把金融活水引到山上,推动林业大发展。

  如何推动新时代中国林业现代化转型发展?林业的首要功能定位应从生态林业向多功能林业转变,林业资源管理政策则从管林木为主向管理林地为主转变,林业经营模式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生态产品价值从价值虚化向实现机制转变,林业产业从第一产业单一发展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林业管理服务从传统人工操作向数字化林业转变。



一条主线+三项基础+五种模式

  

  

  张龙飞

  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江西省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以来,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先行先试,在基础工作、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成效,形成了“把握一条主线,打牢三项基础,探索五种模式”的工作经验。一条主线,即自然资源“储赋能”主线。江西厅提出自然资源“资产包”配置思路,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功能,开展自然资源整体收储;通过自然资源资产整体评估、整体配置,推动单一自然资源资产向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组合、复合配置转变。三项基础,即资产权益管理“机构+人才+平台”基础。江西省组建自然资源权益与储备保障中心,推动市、县土地储备机构向自然资源储备机构转变;创新人才晋升和培养机制,新设资产权益职称系列,覆盖到中高级,并在江西财经大学设立全省独家自然资源管理方向MPA学位点;搭建资源转化创新研究平台,开展国家所有权、用益物权、收储赋能等全链条课题研究。五种模式,包括江西省探索“跨区域、单要素、多权能”整体配置模式;探索“矿产+土地”组合供应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整体配置溢出效益;形成九江“净矿”出让模式,实现采矿权人“拎包入驻”、矿产资源价值最大化;探索细碎化矿产资源整合配置模式,清理规模小、到服务期限、资源储量枯竭的矿山,重新挂牌出让;探索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指标交易、产业发展、休闲旅游等相结合。

  


原文链接:https://zrzy.guizhou.gov.cn/wzgb/xwzx/xtyw1/202312/t20231208_8332583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