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农村土地 > 正文

【智慧种植】全程数字化赋能麦田种植管理

发布时间:2023-11-09 来源: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一、基本情况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07年,现有西园路校本部、相城校区和东山校区,总占地面积1600余亩,先后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学校着力打造园艺职业教育开拓者、苏州园林技艺传承者、智慧农业建设领跑者、国际职业农民培育输出探路者、江南农耕文化弘扬者等“五张名片”,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数字农业农村基地、苏州市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等荣誉。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服务、师资队伍等高校核心竞争领域: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连续八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校园”。

  二、建设内容

  1、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和卫星遥感进行稻麦作物长势监测与分析。基于GEE平台和Landsat影像,提取小麦作物的光谱指数、纹理特征,融入小麦生长时相差异,并以高清影像目视解译作物样本,辅之以地面调查样本数据,构建了基于K-DBN和CNN算法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实现了作物的自动分类,精确达到95%以上。同时,结合无人机多光谱影像,采集关键生育期的小麦叶面积、株高等指标,构建了小麦生长模型,生产了小麦NDVI、LAI空间分布制图、品质空间分布制图,实现了小麦产量的有效预测。

  建立农作物生产的土壤气候环境、病虫害防治和肥料施用模型,指导稻麦关键生育期时间点变量精准灌溉与施肥,使得农业生产流程符合生态标准,对生产环境保护及控制、产量以及避免浪费资源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植和标准化管理,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准化,减少人力,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2、作物苗情监测管理平台。平台基于VUE+IDEA框架,能够支持移动端和电脑端访问操作,实现基于GPS定位的苗情数据填报,以及苗情数据自动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实时上报和监测苗情长势情况,建立农情预警中心,准确把握生产形势,进行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为决策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为实现增产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3、基于机器视觉的稻麦良种优选检测设备。检测设备搭载RGB和多光谱相机,利用轮廓提取、自适应直方图阈值分割、分水岭算法等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对稻麦种子影像进行预处理,同时结合多光谱图像,构建CNN机器学习算法,对稻麦种子品质进行综合分类判别,良种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播种前,利用本设备对稻麦进行良种筛选,提高播种的整体水平,大大降低了种子的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了稻麦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能实现增产增效5%以上。

  4、基于北斗导航的稻麦无人播种和无人收获技术。播种时期,利用高载荷的无人机在北斗导航支持下,事先规划好作业路径,进行播种,播种均匀,播种效果好,出苗率高且整齐,省工、省时,播种均匀定量,能实现增产5%以上。

  收获时期,无人驾驶收割机实现基于路径规划的导航和作业功能,基于北斗卫星导航,运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机器田间自动驾驶作业。全程无人情况下能够完成田间掉头、自动卸粮和自动出库等高难度作业。搭载的履带式全喂入收割机,具有割幅宽、速度快、清选好、抛洒少、脱困强等诸多技术优点,将收割过程中产生的损耗控制在1%以内。

  三、主要成效

  该案例以稻麦的生产种植与管理过程为对象,通过集成运用5G通讯技术、北斗导航、光谱遥感、智慧农机、人工智能等装备技术,采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和处理,实现稻麦作物生产的“耕种管收”全程数字化。包括农业生产作业方案制定和智能决策规划、作物生长数据监测分析、人机协同和多机协同作业等“智慧管理”。结合软件及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大田作物生产管控的精细化水平,实现决策智能化,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生产管理成本,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示范推广价值。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3/2/14/art_12086_107497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