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以土地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列

发布时间:2023-11-09 来源: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农业要发展,其根子离不开土地。江苏省东台市域总面积3557平方公里、全省县级最大,耕地面积179.66万亩,兼具水乡、平原、海滨、湿地等资源禀赋,农耕文明具有深厚的底蕴,是名副其实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

  作为农业大市,东台市坚决把做好土地文章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要素”,不仅稳住了粮食安全“压舱石”,而且促进了农业产业“现代化”

  以加快土地流转为抓手,农田由粮田向良田转变。东台积极推行“小田”变“大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益。着眼提高土地“流转率”,注重尊重群众意愿,把准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置并行方向,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合理设立流转区和自种区,着力加大“四边地”“四荒地”综合利用,将零散地块通过统筹整合再流转的方式,获取更多渗溢面积,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超46万亩、土地渗溢面积约3万亩。着眼解决农田“碎片化”,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突出顶层设计,绘好“一张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投入超30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超百万亩,地力平均提高约1个等级,形成5条高效农业示范带,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率达84%,6个镇实现全覆盖。着眼丰富群众“菜篮子”,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的基础上,有序推动“稳粮扩经”,瓜果蔬菜年产量400万吨,生猪年出栏80万头,建成12个万亩“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每天对外销售农副产品5000吨以上,2022年实现瓜果蔬菜总收入超75亿元。

  我们深切地感到:无论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是保障粮食安全,土地流转都是一个重要抓手,关键在于规范推进、循序渐进,唤醒“沉睡”资源,激发土地潜能。

  以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农业由集聚向集群转变。东台农业资源丰富,农业总产值超290亿元,在破解“谁来种”的难题中,始终坚持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不断提升标准化、产业化、集群化水平。致力发挥农业园区“示范”作用,推动“一镇一品”差异发展,以“千亩核心区+万亩生产基地”为支撑,建成近20家农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园区1家、省级示范园2家,形成设施瓜菜、规模畜禽2个超60亿元规模产业,优质粮油、绿色水产、精品茧丝绸3个超30亿元主导产业,甜菊糖、花卉苗木2个超10亿元特色产业。着力发挥龙头企业“拉动”作用,根据行业特性和产品特点,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联结模式,每年新建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20个以上,因地制宜打造10万亩西瓜、6万亩蔬菜、5万亩蚕桑等示范基地,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18家,13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带动农户种植超20万亩。聚力发挥家庭农场“主体”作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优化种苗供应、技术推广、质量检测、冷链物流、品牌运营等“一站式”服务,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全市各类家庭农场达6899家,建成保姆式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170多个、面积超60万亩次。

  我们深切地感到: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互惠互利。

  以推进融合发展为方向,产业由一元向多元转变。东台坚持以系统思维,狠抓土地综合利用,加快农业深度转型,实现多业态增值、全链条受益。加快生态化发展,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深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8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9%、98%,创成国家绿色防控示范市、全国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市。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4%,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锚定智慧化方向,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打造三仓、五烈2个农业大数据中心、23个省级以上涉农研发平台、38家智能农业示范点,建成东台西瓜、沿海甜叶菊、新街苗木3个全国种源中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0%,农产品电商销售42亿元,获评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市。注重一体化推进,把土地流转与农房改善、环境整治、休闲旅游等相结合,精心打造周黄、红庄、巴斗等人居环境示范区,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微农业”新业态,2个村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村获评省特色田园乡村,11个村入选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乡村休闲旅游收入44.83亿元,推动“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精彩转型。

  我们深切地感到:土地赋能是篇大文章,只有“跳出农业看农业”,积极拓展多功能和多业态的增值增效空间,才能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以推动强村富民为根本,农民由致富向共富转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富民增收是关键。2022年东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760元,位居苏中前列。在实践中,坚持以高效的“组织化+市场化”,扎实开展强村富民行动,盘活土地资产、挖掘土地潜力,努力织好民富与村强的“双面绣”。增加就业创业稳增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鼓励、扶持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物业经济、庭院经济,让农民能够享受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培育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年新增就地创业和返乡创业2500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平均增长8%以上。壮大集体经济带增收,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采取牵头领办、联合经营、村企合作等方式,发展特色手工、休闲旅游等村级特色经济,同步对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办公用房、老校舍、仓库等物业进行资源整合、二次开发,推进土地流转、统租分红,全市村平集体经营性收入近60万元。完善体制机制促增收,成立市、镇两级农业投资公司,推进村股份合作社全覆盖,着力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发展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69家,农投公司年可实现经营收益1170万元左右,向村集体分配返还收益468万元,相关做法列入全国典型案例。

  我们深切地感到:村强和民富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必须把准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加快土地赋能,强化利益联结,找准切入点,培育增长点,努力增强村集体和农民的持久增收能力。

  东台市将突出“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紧扣“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土地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列,努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东台实践样板

  突出稳供给,夯实农业农村“基本盘”。更大力度推进土地流转,注重因地制宜,按照东台区域西部70%、中部50%、东部35%的比例,压实土地流转目标任务,着力加大废沟废塘、低质低效土地资源整理开发利用,全年新流转土地面积6.79万亩,比例提高到39%以上。更实举措建设高标农田,坚持“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推行“小田”变“大田”,严格实施主体、运行模式和验收标准,既抓数量提质量、又抓面积扩产能,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2万亩,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吨粮田”。更加注重丰富多元供给,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建设1.3万亩“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稳定5.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力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业效益,推动特色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到78%以上。

  坚定快转型,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做好“土特产”文章,提档升级农业园区,注重“一镇一园一品”差别化发展,重点重抓,创塑特色,着力提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精深加工水平,高标准推进头灶农业园综合体建设,打造南沈灶农业园万亩示范基地,加快许河农业园数字农业集运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培大育强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快中粮肉制品、万力生物、浩瑞甜菊糖等产业链重大项目投产达效,让更多农产品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到2025年,再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大力发展电商农业,加快推进“快递进村、产品出村”,健全完善市镇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拓展电商直播空间,支持发展直采直供、社区拼购和助农直播间、移动菜篮子等新业态,培育一批网红直播村、网络营销致富大户,确保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增长8%以上。

  致力促增收,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组织开展新一轮增收行动,在巩固拓展、增收拓源、路径拓宽上下功夫,让广大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实现更好增收致富。拓宽增收渠道,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农旅融合增加经营性收入,支持鼓励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深入推动土地流转、盘活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积极用好惠农政策、农业保险增加转移性收入,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45万元。壮大集体经济,以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为抓手,推广“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制定“一村一策”,鼓励新上产业项目、开发新型业态、发展物业经济、开展社会化服务等,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确保到2025年,全市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35万元,150个村达到省定经济强村标准。强化要素支撑,坚决落实盐城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1+6”政策文件,制定“关于进一步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新政策,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体推进创业型村支书、定制村干、强村菁英、第一书记选育工作,探索构建村干部考核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实绩相挂钩的机制,营造“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全力保障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3/7/31/art_13276_109675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