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深化“五美”融合 建设都市田园乡村

发布时间:2023-11-09 来源: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江苏省南京市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落实省市决策部署,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引领,深化生态、产业、生活、形态、人文“五美融合”,着力塑形铸魂,打造彰显南京特色的都市田园乡村。2022年度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成效明显,获省政府专项督查激励,江宁区、高淳区位居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评估第一等次。

  聚力生态美,优化人居环境

  围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系统谋划、协调联动,持之以恒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和垃圾清理专项行动,补齐农村生态宜居短板。

  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成重大民生工程和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调整优化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南京市“十四五”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压实主体责任,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突出考核评价。市人居办统筹抓总,全面做好牵头协调、情况综合、督导考核等工作,各成员单位依据责任分工齐抓共管。出台《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评价办法》,以“红黑榜”压实责任,以考核评价巩固成效。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99%,自然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占比达100%,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超90%。统筹整合各级涉农资金,近5年全市每年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资金90多亿元。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4.2亿元用于宜居美丽村庄建设和管护,各区按照1∶1或者1∶0.5配套落实区级资金。

  强化整体提升。推动新改建户厕由室外向室内转变、由厕所向多功能卫生间转变。巩固垃圾分类自然村全覆盖成果,健全收集处理体系。推进生活污水管网改造,进一步提高接户率和设施运行率。专题开展城乡接合部及“四沿”“五旁”垃圾专项整治。立足生活宜居宜业、村庄绿化美化、设施配套完备、乡村治理有效,每年投资6亿元组团建设475个宜居村,累计建成各类美丽乡村2300多个,20多个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江宁西部片区、浦口环老山片区、溧水红色李巷组团、高淳慢城示范片区雏形初显,形成一定的集聚示范效应。坚持规划先行、保护和建设同步,产业融合、发展和治理并重,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要素,每年创建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累计创建7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位居全省前三。注重村庄绿化美化,加强村庄片林和道路、水系、农田林网建设,推进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绿化,着力打造美丽村景、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田园,建成美丽庭院7000户。

  聚力产业美,打响特色品牌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多渠道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强链赋能提升产业能级。深度发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立足资源禀赋,以“链”破局,聚焦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牵头开展延链、锻炼、补链行动,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做好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模式示范推广,构建起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衍生加工业为重点、都市休闲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三产融合总产值年均增长超10%。

  提档升级加快农旅融合。扶持发展夜间经济、旅游营销和全域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旅游休闲与创意体验农业发展。立足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定位,建成创意休闲农业景点(区)500多个,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57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南京农业嘉年华”成功举办18届,累计吸引游客超800万人次,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三大品牌之一;2023年上半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960万人次、同比增长20.8%,实现综合收入74.5亿元、同比增长14.8%,三产融合发展总产值189.74亿元、同比增长17.9%,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已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招商招引扩大有效投资。南京国家农高区、农创中心两大“国字号”载体联动发展,加强科技、金融、政府、企业对接服务平台建设,创设“科金兴农服务日”品牌,鼓励已落地农企引进合作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专项对接服务活动30余场,协调解决了500余条问题建议。唤醒乡村沉睡资源,促进乡村要素流动,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2023年开工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24个,总投资381亿元,年度投资115.8亿元,总体开工率93%。

  聚力生活美,促进共同富裕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等增收渠道。

  乡村建设推动返乡创业。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市民下乡、企业兴乡、能人回乡方兴未艾,大学生和城市创客到农村创新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蔚然成风。每年吸引1000余名大学生和城市创客到农村创新创业,10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民收入高于全市平均7000多元。

  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上线农旅服务平台“莱斯乡村”,深挖乡村“吃住行游购娱”资源全要素,开发有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农副产品,整合片区资源形成数百款套餐产品,带动周边农民产生营业额超3000万元。推出“工疗惠农”举措,对部分闲置农房统一提档升级,打造了20个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疗休养基地、10个民宿提档升级试点村。截至2023年6月,“工疗惠农”民宿村累计接待各级疗休养642批次18431人,直接营业额超6000多万,拉动消费2亿多元,农家乐和民宿经营户户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

  环境优美加快财产增值。随着美丽乡村的深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庭院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大幅升值,农民财富积累跨上新台阶,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同步增长。高淳区东坝镇游子山村小茅山脚,村集体通过租赁、置换等形式,统一收储流转本村村民闲置宅基地近4800平方米、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9600多平方米,分别作价580万元、300万元,与社会资本合作经营,并将所得收入再次投入到镇级投资公司,形成每年5%以上的持续收益,不断增加农民租金、股息、红利等方面的收益。2022年南京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7万元,同比增长6%,城乡收入差距连续10年缩小。日趋富裕富足的农民群体,正是南京连续12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底气和支撑。

  聚力形态美,展现金陵村韵

  优化村域布局,延续乡村文化和自然有机融合的空间关系,强化村庄形态和特色风貌塑造,打造江南特色的水村山郭,进一步彰显乡村形态之美。

  保护古村古建。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建筑组群和历史遗存,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乡村景观和历史文化格局,保护农业开敞空间、乡村传统肌理和空间形态,凸显乡村个性。5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62个村列入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传承乡土文化。突出传统文化挖掘,开展乡村特色资源普查,加大乡土文化和建筑遗存的发掘、整理和保护。高淳漆桥古村落的仁义思维和家国情怀,被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重点推介。突出农耕文化延续,浦口的“手狮舞”、江宁的“梅龙鼓韵”等乡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民俗馆中的旧犁耙、老纺车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打造特色民居。推广农民住房建筑设计成果,注重农民住房翻新与村庄环境、建筑风格相得益彰,打造与南京传统村落特色协调的农村民居。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聚焦历史遗存,对村落“全景式”保护,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下,加大对传统建筑、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让曾经蒙尘的古建筑焕发时代新活力。注重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推动传统村落进一步活化利用,一批传统村落重现生机活力。溧水区“红色李巷”利用闲置集体房屋,推动革命教育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苏南“小延安”。

  聚力人文美,彰显治理效能

  全域推进都市田园乡村建设,提升人居品质,厚植和美之风。

  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制定出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指导意见,提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道路修护、绿化养护、河道管护、公共设施维护“五位一体”的长效管护标准,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良好格局。全市开展长效管护行政村占比达100%,市财政安排村庄公共运行维护专项资金,每年给予全市行政村1亿元补助。

  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定期开展文明户、文明家庭、美丽庭院、星级保洁员评比,设置荣誉榜。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快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充分发挥乡贤典范作用,颂传“古贤”,挖掘“今贤”,培育“新贤”,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蕴育乡风。深入开展城乡一体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1个。

  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坚持党建引领、“四治”融合,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以智治提效能,全面推行文明诚信积分制、小微权力清单制,创新“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六合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一网格、一支部、“三治”结合的“1+1+3”的乡村治理“金山样本”。溧水区上方村、高淳区和睦涧村等10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文明淳朴的乡风和高效能乡村治理,为平安南京建设增光添彩,夯实了南京市近3年连续入选“中国最有安全感城市”的基层基础。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3/10/13/art_13275_110386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