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北移有无搞头?先让“田头”尝甜头
一个突破
去年10月,三台县建平镇的台沃科研中试基地再生稻喜获丰收的消息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原因在于,这次丰收打破了四川再生稻“北不过金堂”的传统认知
一个消息
今年台沃科研中试基地内头季稻最高产量达每亩835公斤,只要10月的再生稻产量每亩能超265公斤,就能打破去年的纪录
一个考虑
“推广要算好农民的‘增收账’,让种植户尝到甜头才是硬道理。”尽管已经过两年试验,再生稻在三台县表现不错,但曹均成和团队依然计划再试种观察一年后再考虑推广
一个打算
如果再生稻在当地推广后,曹均成建议可再种植一季冬蔬菜,形成“稻稻菜”种植模式,同样可以增加收入。此外,他和团队还准备开展“稻稻麦”种植模式试验
9月4日,位于绵阳市三台县建平镇的台沃科研中试基地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一片金黄中闪现的翠绿地块显得格外亮眼。
“第二茬水稻已经进入孕穗期,灌水要跟上……”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曹均成站在稻田里,正叮嘱同事们近期需要注意的田间管理事项。
曹均成所站的地块,正是基地的再生稻种植区。由于地理原因,三台县温光条件并不适宜再生稻生长,但去年基地的再生稻亩产达330公斤(干谷,下同),加上头季稻,亩产超1100公斤,增产明显。
再生稻是在头季稻收割后,利用蓄留的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能实现“一种双收”,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等特点。作为一项重要的粮食增产手段,我省如何进一步挖掘再生稻增产潜力?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增产方向:
推动再生稻向北移
如果再生稻能向北在四川其他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则全省可再增约400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粮食增产效果不容小觑
去年10月,台沃科研中试基地再生稻喜获丰收的消息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原因在于,这次丰收打破了四川再生稻“北不过金堂”的传统认知。
再生稻虽然能够实现粮食增产,但它对温度和光照条件要求较高——再生稻在生育期期间,需要日均气温在22摄氏度—23摄氏度,这样才有利于再生稻灌浆结实、单产提高。一直以来,川南、川东南地区由于秋季温度和光照条件较好,是我省再生稻主产区。
“川北地区温度和光照温光条件不足,再生稻抽穗扬花期气温偏低,导致灌浆结实不好,产量不高,大规模发展困难大。”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说。
为破解再生稻在川北地区的生长难题,从去年开始,曹均成和同事们筛选了“深优粤禾丝苗”“泰优粤禾丝苗”等多个再生稻品种在基地内开展种植试验。“筛选的这些品种有很多共同点,如生育期相对较短、再生能力强、能适应川北的气候等。”曹均成说。
除了选种,田间管理也直接影响再生稻的产量。记者在基地看到,再生稻种植区被分割成一格一格,不同区域内正开展对比试验。如一块区域,再生稻的留桩高度被分为20厘米、25厘米、30厘米等;还有一些区域,则区分的是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
“我们进行多种对比试验,就是要找到哪种种植方式产量最高。”曹均成还给记者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今年基地内头季稻最高产量达每亩835公斤,只要10月的再生稻产量每亩能超265公斤,就能打破去年的纪录。
去年,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达500万亩,位列全国第一。今年,我省蓄留力度进一步加大,面积预计达到550万亩。专家普遍认为,三台县再生稻试种成功,为全省粮食增产提供了一个新方向——推动再生稻向北移。
专家估算,如果再生稻能向北在四川其他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则全省可再增约400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粮食增产效果不容小觑。
增产关键:
让种植户尝到甜头才是硬道理
推广再生稻,技术突破是一方面。能够实实在在增加农民收入,才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所在
“头季稻平均亩产700多公斤,收割后进一步加强再生稻管理,实现‘吨粮田’目标应该没有问题。”日前,在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新设村的一处稻田里,种粮大户梁仲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梁仲明今年种了30多亩再生稻,前段时间头季稻收成不错。他表示,再生稻管理得好,再加上省去插秧等环节,第二茬预计又有三四百公斤的收成,除去收割、少量药肥成本,“还是稳赚”。
川南再生稻产量高,农民种植积极性高。但在这些区域以外,一旦再生稻产量上不来,就无法调动村民种植积极性。
曹均成清晰地记得,去年10月基地再生稻测产量,吸引了周边大量村民“围观”,大家都想知道再生稻“到底有没有搞头”。毕竟,再生稻收割一亩地费用在80—100元,再加上药肥、时间成本等,如果增产所产生的收入不能远远大于成本,没有人会对再生稻感兴趣。
“推广要算好农民的‘增收账’,让种植户尝到甜头才是硬道理。”曹均成表示,尽管已经过两年试验,再生稻在三台县表现不错,但他和团队依然计划再试种观察一年后再考虑推广。“没有十足把握与更详实的数据支撑,我们不能盲目推广。”曹均成说。
面对村民的观望心理,曹均成和同事们除了在再生稻增产上下功夫,还在种植模式上进行创新性研究。
以三台县为例,当地过去在收割完水稻后,很多田就闲了下来。如果再生稻在当地推广后,曹均成建议可再种植一季冬蔬菜,形成“稻稻菜”种植模式,同样可以增加收入。此外,他和团队还准备开展“稻稻麦”种植模式试验,目的同样是通过增加村民收入来增强大家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
“推广再生稻,技术突破是一方面。能够实实在在增加农民收入,才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所在。”曹均成说。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ywxx/202309/t20230906_1231017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