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法制观察 > 正文

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

发布时间:2023-04-15 来源: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编者按:3月28日,农业农村部以视频方式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会上,浙江、江西、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江苏等7个省份农业农村部门和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作了交流发言。现将发言材料予以刊发,供学习借鉴。

  

  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统领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机装备补短板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浙江是全国丘陵山区省份之一,2021年以来,浙江省落实省委、省政府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部署,聚力建设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出丘陵山区农机装备补短板组合拳,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41个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9.2%,比2020年提升6.5个百分点。

  一、聚焦一区引领,系统化推进工作机制创新。围绕丘陵山区特点,制定先导区建设总体方案,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以机制创新激发工作合力。一是构建专班推进机制。分管省长担任农业“双强”行动专班总召集人,定期研究部署工作;11个设区市和88个涉农县全部成立相应工作专班,狠抓工作推进。二是搭建联合攻关机制。依托产学研45家单位组成农机创新研发推广联盟;在金华永康启动建立省级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注册资金18亿元;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正式实体化运行。三是探索跨省协同机制。制定跨省协同推进机制,提出浙黔滇农机化发展合作方案,向云南推介农机企业14家,与贵州签署合作意向18项,举办永康丘陵山区农机展。

  二、聚焦两块短板,项目化推进装备研发制造。聚焦丘陵山区和设施农业的装备短板,以项目化攻坚强力推进补短板,成功研制一批短板装备,申报发明专利25项。一是以“四分”研究找准项目。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分析梳理问题清单175项、推广清单258项、研发清单179项,7项研发需求列入农业农村部农机装备补短板榜单,50项需求分批列入省科技厅尖兵、领雁等攻关榜单。二是集中支持一批核心攻关项目。组织杂交稻精量机插秧等9个机械强农重点突破性项目攻关,认定7项首台(套)农机产品,16个农机装备列入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三是抓好一批一体化试点项目。围绕创建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省,制定试点方案,开展项目路演和专家论证,重点支持丘陵山区25马力小型智能拖拉机等突破性产品研发、熟化。

  三、聚焦三个基地,清单化推进创新产品试验应用。每年安排省级财政资金4.5亿元,布局建设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基地,加快创新产品熟化转化。一是推进农事(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百千”工程,出台建设导则,实行规划布局、功能定位、规范管理、标识管控“四个统一”,布局建设省级服务中心156个、区域中心363个、服务站点1380个,已启动31家省级、103家区级服务中心创建,省级中心服务半径10公里以上。二是加快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建设。创新“基地+专家团队+技术模式”的农机化推广机制,新建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395个,总结推广适用农艺农机融合生产技术119项。三是加强农机创新试验基地建设。遴选试验基地100个,常态化开展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承接省部共建东南丘陵山地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落地运行。

  四、聚焦四大强化,集成化构建综合保障措施。统筹推进土地、资金、技术等全要素集成配套,形成强大保障合力。一是强化任务落实。印发农业“双强”年度省级重点任务清单,明确11个省级部门37项重点任务。二是强化政策配套。出台农业标准地改革、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等11个配套政策文件,破解农机作业改善、服务中心落地等难题。三是强化服务供给。农机鉴定种类由21种拓展到77种,年鉴定能力达600项以上。开发上线“浙农机”数字应用,集成农机全周期管理服务。四是强化评价考核。开展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将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等指标纳入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实行“赛马”激励。

  

  推进设施装备建设  助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设施装备和机械化生产是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我省围绕补齐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育秧育苗烘干等设施装备短板、发展设施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装备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围绕补齐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推进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建设。制定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谷物烘干中心建设规范,将其按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范围予以支持,目前已建成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399个,依托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烘干中心89个。二是围绕支撑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推进蔬菜生产设施装备发展。建成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62个、设施蔬菜基地30万亩,建成温室大棚101.14万平方米,2022年支持购置设施蔬菜机具5923台,其中果蔬智能分选设备81台,受益农户5543户。三是围绕提升规模养殖水平,大力发展畜牧业机械化智能化养殖。制定畜牧用车辆消毒(清洁)设备、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设施建设规范,2022年支持购置畜牧机械326台、受益农户162户,目前已创建机械化、智能化示范畜禽养殖场945家。四是围绕转变渔业养殖方式,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养殖。制定装配式圈养、工厂化陆基循环水养殖的设施建设规范,并将工厂化水产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水产养殖物联网等渔业装备设施建设纳入渔业发展补助,2022年支持购置水产养殖机械773台、受益农户58户,目前已建成水圈养桶2000多个、鱼菜共生生态种养面积8000余亩。

  在推进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中,我们做到了“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政策支持,协同发力。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设施蔬菜、畜牧业设施化和育秧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设施农业装备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与设施农业配套的机械装备的支持推广力度,如对油菜移栽机、油菜烘干机、油菜榨油机等暂不在中央补贴范围的机具,给予省级补助。支持全程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场景建设及推进北斗终端在设施农业装备中的推广应用等。2022年投入设施大棚补贴资金3340.21万元,设施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298.61万元,支持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资金9867万元。二是注重引智助力,集思广益。组织各方面专家、技术人员分类制定集中育秧烘干中心、温室大棚、畜牧水产养殖设施等建设规范,引导设施建设规范化、宜机化;探索设施农业装备第三方核验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引入第三方核验机构保障核验质量,强化政策实施监管;强化与中国农大等大院大所合作力度,共建农机装备研究平台,开展设施农业机械短板弱项的产学研推用技术协同攻关。三是注重凝心聚力,加快推进。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我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设施装备建设列为重要内容。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2023—2025年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23—2025年改造老旧设施30万亩,推动老旧设施蔬菜基地更新换代。这些部署要求为设施装备建设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共识。江西省供销集团、中建西北设计院等国有资本开展农业设施装备投资,有力的提升农业设施装备的建设档次和管理水平;各地利用地方财政资金通过建设补助、作业环节补贴、金融信贷支持等方式,支持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发展,调动各方参与农业设施装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突出三坚持  实现油菜机械化移栽新突破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去年以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关于扩种冬油菜战略部署,把油菜机械化移栽作为提高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油料产能的重要举措,克服丘陵山区土地破碎、土壤黏性重等困难以及新冠疫情影响,建立25个油菜机械化移栽试点,完成试验示范面积5000亩,实现了油菜机械化移栽新突破,全省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4%以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栏目6次进行宣传报道。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去年对农机化工作作出26次指示批示。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分管副省长先后5次专题研究部署油料产能提升、油菜机械化移栽等工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实施油料产能提升和粮油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提升工程。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召开会议部署落实。省农业农村厅制定《贵州省2022年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试点实施方案》《贵州省2022年山地农机化攻坚行动方案》,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油菜机械化移栽等工作。

  二是坚持上下联动。省、市、县分别成立油菜机械化移栽工作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每个油菜机械化移栽示范点由所在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负责包保,抓好研究部署和调研督导。省领导4次调研修文县、播州区等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试点,现场指导育苗数量、苗床管理、机械准备等工作。全省先后3次召开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现场推进会,相关市、县分别召开50余次专题会、现场培训会,累计参加人员1000余人次。各级积极协调资金,每个油菜机械化移栽示范点专项投入30万元,用于宣传发动、农资采购、技术培训、作业补贴等。我省及时将新研制的油菜移栽机纳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范围,对油菜移栽机等油菜生产急需农机具实施定额累加补贴。省市县乡上下联动,形成了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是坚持指导带动。协调指导南京农机化所、云马农机与贵州詹阳重工达成战略合作,完成油菜毯状苗移栽机本地化生产,投入35台油菜移栽机、12万张育苗盘用于试点建设。省、市、县分别成立油菜机械化移栽工作督导专家组,同时明确2名副高级以上职称专技人员实行“点对点”技术指导,在集中育苗、机械化移栽、田间管护等关键环节开展巡回指导100余次。聘请国家油菜机械化专家组组长作为技术顾问,派出技术人员30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这些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有效支撑了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的落地生根。

  

  提升装备 狠抓实训  全面提升机械化播种质量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我省聚焦小麦、玉米两大主粮作物提单产任务,以提升机械装备、强化机手实训为抓手,全面提升机械化播种质量,推动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增密提单产两大集成技术从试验示范迈向大面积推广应用。2022年,全省机播集成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016万亩,小麦、玉米粮食总产较2019年增加55万吨。

  一是围绕高产模式,改进提升播种机具。组织农机、农技部门,联合科研院所、农机生产企业,针对小麦、玉米机播现状,分区域集中开展技术研判,统筹种、水、肥、耕等关键要素,探索提出小麦宽幅沟播集成技术和玉米“5335”增密度集成技术,“5335”也就是密品种5000株、带状松30深、缓释肥3层施、机械化5联作,研究制定《小麦玉米机械化主推技术》规范。在此基础上,在小麦主产县开展机具试验,提出机具提升改造指导意见,形成以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主导的小麦免耕沟播机具改造提升方案,通过对现有机具的改进提升,实现在秸秆覆盖地表条件下,机械一次性进地完成带状旋耕、精准播种、强力镇压、种肥分离一体化作业,达到保墒抗冻防倒伏、减工提效益的效果,示范区小麦亩均较普通条播增产40公斤、亩均降低耕作费用35元。充分发挥本地农机企业优势,在现有指夹式播种机基础上,研制适用于玉米“5335”模式的播种机,实现了精播、深松、旋耕、镇压、分层施肥一体化作业,作业田块苗齐、苗匀,机播质量优势明显,玉米亩均增产75公斤、亩均降低耕作费用150元。两年来,种植户购置新机具的意愿不断增加,两项技术专用机具增加3500台(套)。

  二是突出示范引领,分类分区推进实施。省委、省政府将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增密提单产两大集成技术推广应用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全省37个县(区)打造140个小麦播种质量提升示范区、127个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示范区,建立省级部门抓政策推动、市级政府抓督导落实、县级落实主体责任、镇办直接抓实施的集成技术推广机制。2022年,省级财政设立1亿余元粮食单产提升专项资金,示范推广“玉米增密度提单产”和“小麦宽幅沟播”两大集成技术,资金主要用于推广集成技术的物化补贴和作业补贴,核心示范区每亩补贴43—90元,同时,支持购置项目实施所需的新型耕种机具设备等。秋播期间,新增省级财政资金1亿元,对使用小麦宽幅沟播复式专用播种机械实施每亩20元的作业补贴,充分调动农民使用新型机具的积极性。年推广小麦宽幅沟播集成技术228万亩、玉米增密集成机播面积788万亩,推动先进技术集成应用,促进“三分种、七分管”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七分种、三分管”的高效高产模式。

  三是狠抓机手实训,不断提升作业质量。我省将提升机播质量摆到农业机械化工作重要位置,紧抓不放、落细落小,以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为平台和载体,以加强机手实训为抓手,全面提升作业质量。2022年,选取2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试点打造“1311”模式,即创建1个农机合作社联盟,打造农机手培训场所、农机手实操场地、作业质量规范作业示范区3大平台,设计1套全程机械化机具配套模式,搭建1套应急作业服务体系,逐村逐镇整体推进高质量机播。充分依托农机手实训基地,开展作业技能实训和评比考核,提升关键环节操作水平,小麦宽幅沟播、玉米“5335”播种机具作业田块苗齐、苗匀,机播质量优势明显。2023年,将在23个全国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面推开“1311”模式,带动引领粮食主产县(区)农机手参训率达到80%以上。

  

  强化机具配套保障  加快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我省全力抓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分控植保机、窄幅收获机的研发制造、补贴投放、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为全省超额完成种植任务发挥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是抓研发改造补机具短板。组织省内6家农机企业,集中力量开展专用机具研发攻关。研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体播种机、大豆施肥覆膜穴播机、玉米施肥覆膜穴播机、电动膜上播种机30多种,改造传统播种机10多种;研发分控式喷杆喷雾机2种,改制现有植保机2种;研发大豆分段式收割机2种。同时,依托江苏沃得、潍柴雷沃改造谷物收割机4种。

  二是抓机具投放保生产需求。制定印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具保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新产品补贴试点,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310万元,对专用播种机实行全额补贴,对专用植保机、窄行收获机实施省级等额累加补贴,确保专用机具按时按需投放到位,共扶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服务主体357个,补贴专用机具1947台(套)。通过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使用中央资金121.3万元补贴购置播种机516台。2023年,我省已安排省级资金1160万元持续支持28个县区落实3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

  三是抓示范指导促推广应用。制定印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抓点示范指导意见,每个试点县区建立集中连片500亩的全程机械化示范点一个以上,通过不同种植模式、配套机具的对比试验,优化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系统。成立省市县农机农技和企业技术骨干联合专家组,开展巡回指导服务,送技术到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建立集中连片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点35个,示范基地2.9万亩,总结形成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4个,制定操作规范6项。宁县示范基地受到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会宁文兵农机合作社和凉州区双学农机合作社机收作业模式被树为全国典型案例予以推广。

  四是抓宣传培训提作业质量。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强化技术培训,制定机械化宣传培训方案,印发培训课件资料,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6次,培训一线技术骨干和农机手6374人。试点县区会同农机企业开展安装调试、操作使用及现场演示培训活动258场次,培训人员2万多人(次),提升机手技能,确保作业质量。加大示范宣传,在全省农村工作会、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乡村产业推进会、大豆机收现场会分别举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具现场演示活动。特别在全国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上进行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网络视频观看达到800多万人次,宣传培训效果显著,为我省推广带状复合种植营造了良好氛围。

  

  突出四个关键抓落实  以“睁眼睡觉”的警觉筑牢农机安全屏障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宁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和自治区关于“睁眼睡觉”警觉抓安全生产的工作要求,持续推进机制建设、源头管控、隐患排查、宣传培训,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一、抓机制建设,拧紧责任链条聚合力。推动建立“三向联动”的农机安全监管新机制,全方位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石。一是网格化监管促纵向联动。制定《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以全区22个县(区)、221个乡镇(街道)、1883个村、324家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建立“四级”网格监管体系,探索推广清单制、积分制做法,推动农机安全纳入乡村治理范围,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农机安全监管责任。二是部门间协作促横向联动。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加强与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协作,建立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开展关键农时联合执法,去年联合查处各类农机违规违法案件312起,形成了“握掌成拳”之势。三是行业内延展促整体联动。农机安全监管主动延伸到畜牧、渔业、农产品初加工等多个行业,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形势会商会,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抓源头管控,深化为民服务固根本。落实“三项免费服务”惠民生。一是深化农机免费管理服务。开展“送检下乡”“送审下乡”等免费服务,全年完成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入户挂牌5256台、安全技术检验4.4万台,完成驾驶员审验1.1万人次、培训1.7万人次。二是加快农机报废补贴实施。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老旧农机具报废更新力度,建立农机报废回收网点24个,实现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覆盖所有县(市、区)。三是推动农机“亮尾工程”落地见效。免费为全区1.2万台(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跨区农机粘贴反光标识、安装警示设备,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三、抓能力提升,守牢安全底线防风险。着力提升隐患排查、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推进“平安农机”创建。一是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强化“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实现关键农时农机安全“日报告、周调度、月统计”。开展“除隐患、防事故、护民生”集中攻坚等系列行动,坚持“一竿子插到底”的随机暗访抽查,常态化保持农机安全严管高压态势。全年开展安全生产检查1923次,排查农业机械6.8万台次,整治风险隐患1910个。二是农机应急处理清单化。修订《重大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救援预案》,健全安全事故防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急指挥、值班值守“四张工作清单”,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平安农机”创建长效化。持续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平安农机创建机制,全区19个市、县(区)先后被评为国家“平安农机”示范市(县),占市县总数的70%。

  四、抓宣传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保平安。坚持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宣传教育,营造安全发展的社会氛围。一是积极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结合重要农时、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开展农机安全宣传“五进”活动325场次,发放各类宣传手册、宣传用品27万份。二是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普及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常识,制作宣传短视频35部,转发量突破200万人次,悬挂横幅、展板、挂图等6000多份。三是创新开展安全教育“六个一”活动。定期推送一条提醒短信,宣读一封安全倡议书、展示一套安全宣传挂图、订阅一本安全操作手册、讲授一堂安全生产常识课、播放一部安全警示教育片,让农机安全“飞入寻常百姓家”。

  

  创新举措 构建体系  大力提升机械化防灾减灾能力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是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重要力量和有力抓手。2022年以来,我省围绕“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目标要求,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构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一、注重顶层设计,高站位构建应急体系。组织开展调研摸底,起草、论证常态化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方案,分建制、分规模、分层次推动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构建。一是分建制构建体系。构建“省总队—市支队—县大队—一线队”四级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成立省农机应急作业服务总队,推动13个设区市、76个县组建落实。二是按照单季种植规模确定建设一线队伍的最少数量。依托农机合作社等服务主体建立489支常态化农机应急服务队,组织种植大户、烘干收储中心等建立预备队伍90支,做到“备而能用、用而有备”。三是分层次组织授旗,激发各级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按照省、市、县三级设计农机应急服务队专用旗帜,全省组织授旗仪式90场次,推进农机应急作业服务组织化建设。

  二、注重应急调度,高标准落实保障机制。一是确立“谁调用、谁管理、谁负责”的调用原则。明确各级服务队的职责任务,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接受省总队、设区市支队、县(市、区)大队统一指挥,2022年累计调度应急作业服务队700余次,保障疫情期间机械化生产和重要农时抗旱夺丰收。二是建立应急装备调用、共享、代储三项机制。开展应急装备调查摸底,形成应急作业机具清单,建立防灾救灾机具调用机制;加强与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应急储备共享机制;加强与农机产销、维修等企业及石油部门联系,建立应急装备、零配件及作业用油代储机制,确保灾情发生后,能够“找得到、叫得应”。三是落实政策支持、技术指导、服务保障三项措施。引导各地对纳入名录的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实行“四优先”政策,即优先办理购置应急机具补贴、优先兑付作业补助、优先安排申报相关农机化项目、优先支持提升装备水平,投入各类补贴和项目资金近2亿元。开展应急作业技术培训500场次、作业演练76场,设立服务站684个、加油专供站594座,确保应急作业农机装备就近快修、安全有效,农机作业用油保障到位。

  三、注重服务效能,高要求锻造“铁军”品牌。一是打造服务品牌。充分发挥主流舆论引导作用,广泛宣传农机应急服务队服务内容、经验做法和实际成效,积极营造“铁军”品牌效应。《央视新闻联播》《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化导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我省农机应急服务信息10余篇次。二是培育激励典型。深入挖掘和梳理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典型事例,组织地方及时推荐经验做法,通过江苏农业信息内部简报和工作群等“线上+线下”方式,供各地学习借鉴。三是实践锤炼队伍。开展抗灾救灾服务,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在实践中得到锤炼。2022年8月份,我省投入抗旱救灾农机具70余万台套、完成农机抗旱浇灌面积4000多万亩次。农忙期间,检修各类农机具近5万台套,为受疫情影响农户作业服务面积达500万亩。

  

  稻谷晾晒不用愁  机械烘干解农忧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

  近年来,衡阳县多措并举提升粮食烘干能力,推动粮食生产实现颗粒归仓。目前全县建成41个粮食烘干服务中心,拥有谷物烘干机166台、日烘干量3000吨以上,粮食烘干社会化服务覆盖全县25个乡镇80%以上粮农,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人不下田、谷不落地”。

  一、强化行政引导解决“愿意买”问题。一是行政推动。县委、县政府把水稻机械化烘干等农机化技术推广列入对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评比、奖惩兑现。二是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群、悬挂横幅、设立咨询台、举办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借助农忙季节加大对粮食烘干减损增收的宣传推广,提高农民认可和接受程度。三是政策促动。近两年在中央和省级投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193万元的基础上,县里配套资金220万元用于烘干设备购置及配套设施建设补贴。全县新增水稻烘干机51台、日烘干量增加1090吨,新建成3个日烘干量在300吨以上的粮食烘干服务中心,较好地满足了全县稻谷烘干需求。

  二、强化配套保障解决“建得起”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分片区遴选实力强的经营主体建设粮食烘干服务中心20个,每个中心对接3—5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1—2个乡镇,统筹协同作业,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解决要素难题。县委、县政府将粮食干燥与储存用地按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农业农村部门积极与自然资源、林业、电力等部门和乡镇政府、村委会加强协调,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保障烘干设施建设用地以及用电需求。全县通过统筹调剂,共安排烘干设施用地210亩。三是统筹实施项目。将粮食烘干能力列为申报创建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和县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必备条件,近两年争取到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项目资金365万元,成功创建3个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5个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县财政投入资金200万元,创建20个县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此外,还成功创建2个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这些项目支持的主体均建有标准化的烘干库房,配置先进高效的烘干机,具备充足的烘干服务能力。

  三、强化优质服务解决“用得好”问题。一是强化信息技术服务。组织购置安装粮食烘干设备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组织厂家技术人员开展实地操作技能、机具维修、安全教育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培训,提高烘干机械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近两年全县共培训烘干机操作人员120余人。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指导。组织技术人员上门进行设备调试和检修,消除粮食烘干事故隐患。各粮食烘干中心宣传《粮食烘干机安全操作注意事项》,提高操作人员维护保养和应急处置能力。近两年来共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12次,实现了对所有粮食烘干机等设施设备检修全覆盖。三是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县农机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订单作业,推行由单一经营模式向种植、收购、烘干、储存、出售一条龙经营模式转变,实现粮食收贮不落地。比如衡阳县安邦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烘干机24台、日烘干能力360吨以上,每年帮助周边农户烘干12000吨以上稻谷,助力粮食减损和农户增收。

  


原文链接:http://nync.tj.gov.cn/ZTZL0/TJSNJGZBTXXGKZL152069/ZHYW152110/202304/t20230414_62056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