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市场 > 正文

2022, “评”点这一年

发布时间:2022-12-31 来源: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编者按

  时间无言。一字一句一标点中,2022年即将走过。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踔厉奋发、蹄疾步稳。

  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稳,中国式现代化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这一年,我们于百家争鸣中壮大主流声音,在观点碰撞中凝聚社会共识,让思想成为记录时代的不竭力量。

  我们从《中国自然资源报》评论版全年刊发的200余篇评论稿件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2篇,与您一起回看、“评”点2022这一年。

  2023年,我们将与您继续携手相伴、并肩前行!

  

  1月 要素市场化配置

  混合用地激活新业态

  早在2015年,原国土资源部等6部门就曾联合印发意见提出,研究制定有助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兼容性地类。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指出,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作为以有限空间驱动无限发展的一剂“良方”,混合用地的出现则是适应产业创新需求、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必然要求。如何在混合用地供给过程中充分尊重市场合理需求,同时谨慎防止市场盲目、套利的冲动,充分考验着地方政策设计的治理智慧,需要通过相关制度的“破”与“立”,实现混合用地的“用”与“防”。

  

  (1月18日刊发)

  

  2月 黄河治理

  集智聚力系统谋划

  据《半月谈》报道,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有10条黄河一级支流,也被称为“十大孔兑”,年均向黄河输送泥沙约2700万吨,超过全国入黄泥沙总量的十分之一。然而,这个黄河的输沙“大户”治理多年,却未能取得显著的源头防治效果,整个区域荒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多重危害并存。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明白这一要义,就不能将孔兑治理简单分割成筑堤、植树、治沙、挖渠等工程,而是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更长远、更宏大的视野去统筹谋划。

  

  (2月15日刊发)

  

  3月 耕地保护

  再加码严到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耕地保护再加码,是对现行耕地保护制度框架的再细化,也再次传递出了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其一,再次强调了耕地资源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首要性”;其二,再次明确了耕地资源的保护目标是人地系统统筹管理;其三,再次正告了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必须长期稳定利用;其四,再次规范了耕地开发利用行为。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时期,外部环境动荡起伏。在耕地问题上,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耕地保护任重道远,未来仍需砥砺前行。

  

  (3月1日刊发)

  

  4月 生态修复

  克服单线工程思维

  近段时间,一场关于“生态清淤”的讨论持续而热烈。起因源于白洋淀区的一次施工作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发文称,当地在生态清淤的过程中,有大型挖掘机械进入一藕田区域作业,严重影响了青头潜鸭的栖息地。有声音认为,如果连鸟类的栖息地都成为清淤范围,那谈何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有声音认为,上述说法“本末倒置”:没有生态清淤,哪有如今风景秀丽的白洋淀?

  

  生态修复,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合笔补足一首长诗。期间,寻章摘句、谋篇布局,“细中求精,巧方能成”。这里的“精”与“巧”需要落实到每一个治理项目中,也体现在如何下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盘大棋上。唯有这般慎始如终,久久为功,方能打赢生态修复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4月19日刊发)

  

  5月 全国统一大市场

  需要全方位多层次构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土地是否一如既往地发挥着重要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前不久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在部署“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近年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促进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下一步,还要按照构建统一大市场的要求,着眼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全国统一土地市场建设。

  

  (5月10日刊发)

  

  6月 节约集约用地

  应成为一种新的文明

  突如其来的疫情,进一步推动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边界问题,而节地正是从源头上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看,节地在新时代被再次赋予了延续人类文明的使命。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节地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土地利用逐步从增量时代迈向存量时代。但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粗放用地的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精打细算、高质量用地的习惯还未完全形成,其用地观念与中华文明节地传统的脱节,亟待拉回正轨,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6月21日刊发)

  

  7月 “云上供地”

  推动土地二级市场成长

  

  云时代,各种“云”层出不穷。各类“云上供地”虽叫法不同,但内核高度一致:打破时空限制和信息壁垒,提高土地与项目的“适配度”。换而言之,即以数字信息化推进土地要素配置的市场化。

  

  “云上供地”的各种探索,为土地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开了好头。但星星之火要成燎原之势,还需要积极稳妥地、更广泛地推广开来,并以此推动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扭转仅盯“增量”的惯性思维,用有为政府之手激发有效市场活力,真正实现“地尽其利”。

  

  (7月15日刊发)

  

  8月 养老用地

  讲规矩转思路

  今年4月以来,借助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自然资源系统正全面排查整治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问题,严厉打击把养老院变成度假村、房地产等违法违规行为。这再次给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利欲熏心者敲响了警钟。

  

  养老产业涉及老年人居住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尤其是地产开发企业来说,要讲规矩、转思路,改变以往“高杠杆、赚快钱”的思维,回归运营和服务,围绕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需求延伸产业链条,打开新的市场,避免因盈利不足而尽打“歪算盘”。

  

  (8月9日刊发)

  

  9月 地质工作

  当好城镇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场所,资源、产业等发展要素的主要载体,其发展建设与精细化治理,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服务与支撑。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城市地质工作既需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创新驱动、技术驱动,也要强化需求侧管理,挖掘潜在需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使城市更加健康、安全、宜居,任重而道远。对于地质工作来说,有必要把握历史机遇,精准对接社会与市场需求,做好城镇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9月27日刊发)

  

  10月 能源资源安全

  进一步增强国内保障能力

  近段时间,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引发高度关注——中国的电热毯、热水袋等“取暖神器”畅销欧洲、订单暴增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眼下,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度一直很高的欧盟正面临着“断气”危机。凛冬将至,欧洲天然气却供应短缺、价格高涨,迫使欧洲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中国。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要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其中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增强国内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0月25日刊发)

  

  11月 湿地保护

  关乎每一个人

  在以武汉为主会场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政府展示了湿地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宣示了携手全球推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决心。对湿地资源的重视与保护,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例证。

  

  如果说起湿地你还感觉比较茫然的话,不妨先揣摩几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等中国古诗词。可以说,单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就能看出,湿地资源所传递的文化讯息,早就承载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文明理念。我们希望,这种讯息伴随着大美湿地,一起留给子孙后代。

  

  (11月15日刊发)

  

  12月 城市更新

  别忘留下记忆和烟火气

  11月26日,北京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主会场活动在颐和园举办。活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读了“2022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评奖结果。我国有上海贵州西里弄项目、南京小西湖街区项目等4个项目获奖。从获奖的实践案例来看,想保护好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在城市更新中留下记忆和烟火气。

  

  城市不只是一具精美的外壳,也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我们点滴日常生活所在,由此产生的社会网络更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生态系统”。留住历史记忆、留住一脉相承的文化,需要用心地改造、更新、提升,而非简单地打破原先的“生态系统”。留住人间烟火气,才能真正留住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12月6日刊发)

  


原文链接:https://zrzy.guizhou.gov.cn/wzgb/xwzx/xtyw1/202212/t20221229_7775995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