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法制动态 > 正文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保护中华白海豚工作纪实 关爱“水中大熊猫”

发布时间:2022-12-08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小学生参观海洋三所鲸豚展馆 邱瑞虹 摄

  11月12日至13日,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免费开放鲸豚展馆,组织中小学生和厦门市民参观,累计接待100余人次。鲸豚展馆的建设和开放可以说是海洋三所在海洋生物保护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自2009年以来,海洋三所每个月都会对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种群进行调查和监测,建立动态的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数据库,为海洋珍稀物种保护提供了有益实践。

  人类的好朋友

  厦门湾栖息着一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中华白海豚处于近岸海洋食物链的顶端,也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作为近岸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中华白海豚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传说在每年的妈祖诞辰日期间,厦门湾内常有大群中华白海豚出现,所以当地渔民叫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在闽南沿海,民间也流传着白海豚与鲨鱼搏斗、救助落水渔姑的故事,因此又称中华白海豚为“镇港鱼”。

  60年前,中华白海豚常见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河口港湾,从浙江南部至福建和广东沿海均有分布。随着东南沿海经济高速发展,沿海地区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繁忙航运、填海造地、海岸改造和港口建设等)导致了中华白海豚栖息地质量下降,最终致使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数量下降。

  保护刻不容缓

  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位于沿海近岸,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因此保护的难度与保护大熊猫相比要困难很多。

  从2009年开始,海洋三所研究团队每个月会对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种群进行调查和监测,建立动态的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数据库,相当于为该种群个体建立了动态的身份档案。目前,该数据库能够识别的个体约62头,且累计识别曲线达到平衡,说明种群中绝大部分的个体都已被识别。

  研究团队将栖息地生态功能区域划分为摄食场、抚幼场和迁移通道,并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同时对自然保护区进行整合优化。目前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受威胁因素主要有渔具、围填海、桥梁、航运、海漂垃圾(微塑料)和水下噪声(爆破)等。

  调查发现,在厦门湾存活的中华白海豚个体中,有部分个体身上有明显的由渔网导致的伤痕;因围填海造成的栖息地改变以及桥梁的桥墩间距过短,阻隔了中华白海豚的种群迁移与交流;航运会导致中华白海豚死伤,也会干扰中华白海豚摄食、抚幼等行为。此外,由于航道扩建而进行的水下爆破工程,容易导致中华白海豚意外受伤,乃至死亡。

  关键的“伞护物种”

  1997年,厦门市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颁布了《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该保护区升级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位于厦门港区内,无法完全禁止人类活动,只能采取半封闭式管理,加大保护区巡航监督力度,规定船舶限速,同时通过饵料增殖放流及清除网箱等措施来逐渐恢复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

  针对水下爆破容易伤害中华白海豚的情况,厦门市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涉海工程水下爆破施工审核与监管的流程,加强涉海工程监管,争取在开展涉海工程时减少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提出了水下噪声对中华白海豚影响的参考阈值;确定了水下爆夯作业时中华白海豚的最小安全距离;制定了减小水下爆破对海豚影响的具体措施,如预警爆破、药量控制和分批爆破、驱赶器驱赶等。此外,2006年开始,厦门市探索并实施涉海工程对白海豚、文昌鱼及红树林等造成影响后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了生态补偿及损害赔偿标准。

  除了在厦门湾开展中华白海豚研究和保护工作之外,海洋三所还联合其他科研单位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开展了中华白海豚合作研究;采用野外联合调查、物种分布模型和卫星遥感技术,界定了中华白海豚在我国东南沿海、北部湾、泰国湾及安达曼海等地的关键核心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通过对比中华白海豚、伊洛瓦底海豚及海龟等物种关键栖息地保护对其他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效益,发现在相同投入的情况下,中华白海豚栖息地能提供最优的保护效果。在此基础上,海洋三所研究团队提出“以中华白海豚这一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顶级捕食者为‘伞护物种’,从区域生态系统层面实施栖息地保护规划,实现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内其他海洋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的理念”。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hy/202211/t20221125_27686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