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暨2022中国海洋经济论坛观察 聚焦新动能新空间,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探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路径、新模式,8月9日~11日,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暨2022中国海洋经济论坛在山东烟台举行。本次论坛以“新动能新空间新发展”为主题,聚焦海洋经济极具优势和潜力的领域,设置1个主论坛和5个分论坛。论坛期间,8位院士、300多位海洋领域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代表齐聚烟台,围绕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水产种业暨深远海养殖、海洋生态经济、海洋金融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依靠科技创新拓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创新是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如何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为应用?研讨会上,多名院士专家建言献策。
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海洋渔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为积极探索我国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新路径,与会专家就水产种业及深远海养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介绍说,目前,我国共审定水产新品种266个,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但采用传统育种技术难以产生突破性新品种,无法满足人民对水产优质蛋白的需要。近几年,烟台的百箱计划为鱼类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水产种业发展规划,将在烟台创建4个水产分子育种公共平台,8个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建立现代化的良种繁育和保种技术体系,创制引进10个以上优质高产抗病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水产新品种,培育水产主业龙头企业15~20个,力争该市水产种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大关。
针对我国深远海养殖正加快推进,大批养殖工船、深海网箱投入使用的情况,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林明森建议,在深远海设置智能化的信息获取系统,将海洋的立体观测与养殖经济深度结合。此外,他还介绍了海洋卫星在海洋资源调查和海洋管理等领域的利用情况。
近年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工程建设发展迅速,经历了从浅海走向深海的过程。海洋工程,尤其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及其安全保障技术,与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也成为此次论坛的热点话题。
对于未来的海上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欧进萍提出海上大型浮体建筑与城镇的构想。他介绍说:“未来世界两大趋势就是超级城市和漂浮城市,这也是我们发展的新领域。利用模块式结构,使整个浮岛具有自我生活的供给能力。”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韩国釜山国立大学教授白点基介绍了海洋工程设备健康管理的前景:“海洋工程设施建在离陆地非常远的地方,在现场采集腐蚀量,龟裂量,风、浪、潮汐数据,通过卫星传送数据,实时评估海洋工程设施的健康状态,避免安全事故,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在海洋生态发展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围绕海岛保护与开发保护、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路径、海洋碳汇现状与挑战等方面的问题,为构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海洋生态体系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海岛是生态安全屏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军事价值、经济价值和权益价值。滨海旅游附加值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长,2019年超过了50%,海岛旅游也成为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下一个突破口。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主任张海峰分享了其他国家海岛旅游开发中的成功经验,介绍了政府参与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情况。他建议,开发海岛旅游资源,不仅要加强海岛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更要科学规划,进一步细化区域分工和定位,重视分区体验,做到岛岛有分工,主要海岛岛内有分区。同时,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努力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纵横向开发吸引游客。
谈及生态产品,除了农产品、水产品、氧气产品等可直接利用的产品外,调节类生态产品的产出和价值实现,成为与会专家的重点话题。固碳碳汇项目如何落地?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胡学东介绍了国外开展海上畜牧的经验:利用海上浮式平台饲养牛羊,通过海藻饲料减少碳排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红以藻类养殖为例,介绍了大型藻类养殖增汇的具体措施。
对于碳汇交易的路径建设,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胡求光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制定长期的规划;二是制定监测技术体系和规程;三是建设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四是制定财税优惠政策;五是设立海洋碳汇发展专项基金;六是保持长期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谈了自己对海洋环境治理的看法:养殖伴随着一定的污染,这些问题需要下大功夫治理,联合国“海洋十年”提供了一个合作契机。全球众多科学家聚焦海洋污染治理问题,和中国倡导的理念结合在一起,通过治理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抓住机遇推动海洋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为加快推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抢抓全球产业重构机遇,加速海洋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与会专家围绕加快海上新能源产业布局、深度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海洋新能源是近年来正在蓬勃兴起新的能源方向,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围绕“双碳”战略目标,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展中心副主任崔琳介绍了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海洋新能源将是未来海洋产业的一片重要蓝海,对于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海上新能源主要以海上风电和光伏为主。我国海上风电在过去的几年间异军突起,2021年全年新增装机容量1690万千瓦。海上光伏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迅猛。未来,随着相关配套措施的进一步完善,海上风电和光伏的规模还将进一步增加。
针对新能源用海政策,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资源保护利用研究院副研究员胡恒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编制规划提升海洋空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用海审批程序,鼓励地方进一步探索海上风电立体授权的管理,推进风电加海洋牧场、风电加光伏以及风电加波浪能等模式,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海上风电场址走向深远海是发展方向。
除海上风电和光伏外,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虽然现在还未形成产业规模,但随着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未来将逐步进入突破规模化瓶颈、实现产能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山东大学教授刘延俊对波浪能和潮流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吴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实测数据和数字孪生监测体系来规避海洋环境灾害,发展无人装备,降低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风险和成本。
对于如何推动海洋牧场等传统产业升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认为,“生态、精准、智能、融合”这四个关键词是未来海洋牧场发展的关键。“海上牧场作为一个巨大的场景,要强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海洋牧场内部可设置一些点状的养殖设施,为牧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可以和监测、旅游、能源项目结合,形成多产业的融合互动。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hy/202208/t20220831_27581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广东东莞打造海岸带综合示范区
下一篇:辽宁厅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收官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