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法制观察 > 正文

刘慧涛

发布时间:2022-07-14 来源: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作为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认真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率先谋划启动东北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2021年粮食总产量807.84亿斤,增长率居全国前十大产粮省第1位。2022年全面启动“千亿斤粮生产工程”,力争通过十年左右时间,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

  科技创新是粮食增产重要推动力。

  据调查,由吉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历经10年研究并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已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内蒙古通辽、黑龙江西北部得到广泛应用,累计示范推广1170万亩,增产玉米158.6万吨,增加经济效益31.72亿元,为吉林粮食生产突破800亿斤做出了积极贡献,正在为吉林粮食生产向千亿斤新台阶迈进做出新的重要贡献。

  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吉林西部(包括白城市、松原市、长春市西部、四平市西部),现有耕地面积181.22万公顷,属于半干旱区,光温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400mm左右,玉米种植面积约2100万亩,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30%左右。由于季节性干旱、土壤瘠薄、耕层浅薄板结、秸秆还田难等“瓶颈”问题制约粮食产能,平均单产在470公斤/亩左右,产量年际间稳定性较差。粮食增产潜能大有可挖。

  

  吉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国家二级研究员刘慧涛带领吉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成员,多年来在吉林西部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水肥减量增效,与常规种植相比,秸秆实现全量当季腐解,培肥地力,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1%,肥料利用效率提高30.2%,玉米产量增加31.5%、效益增加35.6%。

  据了解,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把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在生长季节,依据作物需要,通过灌溉管道将水分和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的过程叫做水肥一体化(国外称灌溉施肥),是吉林省“千亿斤粮食生产”主推农业技术。

  刘慧涛带领团队成员,依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乾安实验站,与省委统战部、省知联会共同打造“吉林省党外知识分子科技服务基地”,与省人社厅共建“吉林省专家服务基地”,积极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和科技培训,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基地已建设成为省科技厅首个“乡村振兴引领科技示范村”。

  

  10年来,该团队采取培训班、现场会、快手直播、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累计培训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及种粮大户20多万人(次)。坚持与当地农技部门紧密合作、协同攻关,积极开展千亩核心区、万亩示范田建设,其中,乾安县大遐畜牧场7万亩示范区在2021年“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议”上得到省委书记景俊海、省长韩俊等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目前,刘慧涛带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紧紧围绕吉林省“黑土粮仓会战”“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等决策部署,以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秸秆深翻还田快速腐解技术为核心,集成优化优良玉米品种、精量播种、化控防倒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构建吉林半干旱区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实现“因需续补、水肥同步、根域灌溉、少餐多次”,为玉米生长创造了稳定的水肥供应环境,着力破解吉林西部由于资源禀赋限制导致土地生产能力难以提高障碍。

  

  据专家介绍,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我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生产,按每年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1000万亩计,可增产40.0亿斤左右,增收20亿元以上,将为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迈上1000亿斤新台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dny/jnpx/202207/t20220710_85066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王立春

下一篇:苏义臣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