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科技大棚的新农人
| ||
| ||
| ||
| ||
| ||
|
7月的北京,室外气温高达35摄氏度左右。朝阳区来广营朝来农艺园里,一群年轻人正在番茄种植架前忙碌着。
每一个大棚门口,都摆放着一个控制机器人,机器人屏幕上显示着大棚内的实时数据,包括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湿度等。所有设备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控制,让棚内植物达到最合适的生长环境。
早晨,整洁的连栋温室内,一个带着“笑脸”的机器人启动,缓缓驶向番茄园区,在种植区轨道前停步、转身,对接轨道后,开始了真正的技能秀。
行进间通过摄像头识别,它可以分辨番茄成熟度,然后启动金刚臂实施摘取。全流程一气呵成,这让在一旁观看的工程师松了口气。负责机器人设计、建设的团队被称之为“博士团队”,目前正在对多个农业自动机器人进行调整,为最终的交付上线做准备。
不远处,吊秧绳下番茄藤均匀排开,成熟的番茄悬挂半空,董艳宏正在学习如何摘果。她是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主要工作是让智慧农业监测管理平台更加符合农业生产需求。
发现实际需求的最好方式是成为使用者。董艳宏每周都要在农场里工作两三天,收集工作人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家是农村的,父母现在还在种地。”董艳宏从小就熟悉田间地头里的工作,现在回到大棚,有一点是不一样的,就是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她掌握了新技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让农业生产更加便利,像父母一样的农民也不用那么辛苦。“我觉得还挺有成就感的。”
今年3月开始,朝来农艺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大部分是来就职工作的,但有两个年轻人是例外。王远(化名)就是其中之一,他来自辽宁,是一名农业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接下来准备专升本,正好现在空闲,就决定来提前体验下”。
初到农场,王远的第一印象是高端。这种高端的印象主要来自整洁的环境和智能化设施。
农场技术员毛盼龙正在办公室里准备材料。毕业于林学专业后,一直深耕农业领域,1991年出生的他已经是农场的一位“老师傅”,目前主要负责农作物的培育。工作过程中,逐渐开始接触运营、销售的全流程。
办公室内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便是他的“分身”体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整个农场的情况。除了常规的监控探头之外,还配有远红外摄像头,温度、湿度传感器等一系列的高科技设备。
“这些设备都是实时反馈的。通过这些设备,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农场的情况。”这里的所有采集数据与智能设备都进行了互联互通,相互协作。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信息,结合分析对后期农作物生产做出指导。
对于高科技介入农业生产,毛盼龙很看好未来前景,“这个农场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证明它未来的价值”。
原文链接:http://nyncj.beijing.gov.cn/nyj/snxx/gqxx/325875588/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0-07-15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5-13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4-01-12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0-05-13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4-28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3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4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8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热门资讯
2023-07-21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5-13“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4-15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3-11“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04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2-12-2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08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