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奇闻 > 正文

【驻马店】秸秆就是农产品

发布时间:2022-06-14 来源: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今年麦收已大头落地,正阳县的181.5万亩小麦喜获丰收。

  麦子收走了,地里留下的麦秸有多少?答案是98.4万吨。正阳县农业农村局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站站长张娟说,县里的253家收储企业,目前正在组织秸秆收储,这些秸秆将被运到国能正阳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做燃料。

  同样是燃烧,用作燃料和就地焚烧可是大相径庭。

  焚烧废弃秸秆,一方面会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为推进秸秆禁烧,河南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据统计,近年来,全省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移动部门合作安装了360度高清摄像头近2万个,建立省市县三级“蓝天卫士”监控平台131个,人防技防相结合,疏堵并重、以禁促用。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秸秆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二,年均秸秆产生量近1亿吨,以每亩672公斤的秸秆资源分布密度,稳坐全国头把交椅。

  在现代农业条件下,把农作物秸秆当作农产品一样看待,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变美具有现实意义。

  单就农户来说,节本增收效果就很明显。

  在正阳,提起“麦收四件套”,老百姓都不陌生。1台小麦收割机在前面收麦子,另外还要配套1台搂草机、1台秸秆捡拾打捆机、1台灭茬翻土机具。小麦秸秆打捆,不光减轻了农忙时节的劳动强度,还减少了秸秆还田的成本:秸秆打捆回收后,留茬高度不超过10厘米,减少了灭茬程序,每亩可减少20元灭茬费用。另外,每亩收割费用也能减少5元,这样一算,老百姓每亩能增加25元收入。

  为摸清秸秆资源底数,掌握利用情况,河南省从2019年起依托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系统,在全省186个涉农县区开展秸秆资源产生量、利用量等情况的调查和统计工作,约涉及农户2.2万户、市场主体3000家。结果表明,各省辖市中,以驻马店市、南阳市的产业利用量最多,且以肥料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为主。特别是肥料化利用占比高达82%,秸秆直接还田、有机肥还田、炭化还田,能改善土壤性状、优化土壤功能、提高耕地质量。

  老办法有了新突破。如今,秸秆生产生物有机肥时间周期缩短有了新技术加持。

  淅川县物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的秸秆好氧常温发酵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厌氧高温发酵生产有机肥的生产方式,采用好氧常温发酵,用100%的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有机肥,将传统的有机肥发酵时间由70~90天缩短到15~18天。

  秸草可代粮,秸草能换肉。利用量排在第二位的秸秆饲料化利用,占比达14%。

  在今年省级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鼓励各重点县将秸秆饲料化利用作为必选项”,开展青贮、微贮和颗粒饲料,推进秸秆饲料深加工和高效利用,促进全省畜牧业发展。

  除此之外,在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方面,淮滨、长垣、永城、兰考、正阳等县域秸秆利用都各自归纳了典型模式,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比如,淮滨县农作物秸秆饲料-基料-肥料“三化”循环利用技术模式:以生产食用菌为中心,上游产业以秸秆养牛为主,产生的牛粪为食用菌种植提供原料;下游产业以生产有机肥为主,食用菌生产废料作为有机肥生产原料。三者相互依存,合作共赢。

  又比如,永城市充分发挥长青生物质电厂每年可消耗28万吨秸秆的优势,积极与电厂沟通协商,优先优价收购当地打捆离田的秸秆,同时也有效解决了企业发电燃料短缺问题,助推清洁能源发展。

  再拓展一下思维空间,跳出农业看农业。清丰县盛行用麦秆作画,被列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安徽省南陵县,经过粉碎、提炼纤维、高温打浆等环节后,秸秆摇身一变成了秸秆环保餐具、秸秆日用品。

  这些生态、绿色、环保、自然等要素融合的秸秆产品“点草成金”身价倍增。因此,千万别拿秸秆不当农产品,“一烧了之”会“错过好几个亿”。(记者孙雅琳)


原文链接:http://nynct.henan.gov.cn/2022/06-14/24672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