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奇闻 > 正文

黑土地“活”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

发布时间:2022-06-03 来源: 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佚名

  春雨过后,气温逐步回升,伴着缕缕和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田地间玉米幼苗破土而出。天刚蒙蒙亮,梨树县梨树镇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就下了地,查看前些日子所播种玉米的出苗情况。

  见苗三分喜。看着一株株嫩绿的幼苗,张文镝喜上眉梢,“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据介绍,自梨树模式推广后,黑土层越来越厚,有机质越来越多,苗出得越来越好,粮食产量越来越高。“之前每公顷土地最多打1.8万斤粮,现在能达到2.5万斤以上。”张文镝说,土地集中连片,大型农机具都派上了用场。种地快,产粮多,大伙一年比一年乐呵!

  梨树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始于2007年,至今经历了16个年头,从建立第一块面积225亩的试验基地以来,经历了试验、示范、推广3个阶段,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经达到7100万亩。

  作为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和黑土地集中连片区,梨树县的黑土地曾长期“透支”,黑土层变薄,有机质下降。吉林省监测数据显示,全省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曾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8%下降到不足2%。

  现如今,梨树模式让退化的黑土地重焕生机。

  梨树模式是什么?“这个模式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变革。通过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技术,实现保护性耕作,关键是少动土。”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解释:过去农民种一季玉米,地要反复整、压4次,会破坏黑土层结构。现在用上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作业即可完成。

  “过去下种前,要把地打理得一个草刺儿都没有,现在要少耕、免耕,这样的种法能出苗吗?”“说着简单,这要是种不好,一年到头不白忙活了吗?”起初,张文镝和社员们对梨树模式半信半疑。

  王贵满看出张文镝的顾虑,二话不说张罗着帮他包了块地,“你按这个方法种,准保没错,赔了算我的!”

  等到第二年出苗时,大伙儿都吃了一惊:苗出得齐刷刷,土质油光发亮,秆子长得又粗又壮。原来,秸秆全部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防止了风蚀和水蚀,庄稼整体密度的提升和不深松的耕作模式,都大大增强了玉米抗倒伏能力。

  张文镝说:“传统种植从种到收,一公顷要花2200元左右,现在采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一下省了800元,还能增产1000多斤,加上750元的保护性耕作补贴,相当于增收2500多元呢!”

  一下子,全部社员都成了新技术的“粉丝”,越来越多农民想尝一尝“甜头”,纷纷加入合作社。“社员不用出力种地就有收入、有分红,他们还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比之前多赚2万多元。”就这样,跟着科技的步伐,宏旺农机专业合作社越干越大,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2007年,宏旺农机专业合作社刚刚成立时,仅有8名社员,发展到2022年,已经注册登记152人,带动农户达到480户。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总结经验,不断推广,同时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来。”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梨树,对梨树模式及专业合作社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这让生在黑土地、长在黑土地、奋斗在黑土地上的人们干劲十足、信心百倍。

  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不到两年时间,梨树县粮食产量增长了约8%。2021年梨树县建立了14个县级“梨树模式”核心基地、113个乡级“梨树模式”示范基地、944个村级“梨树模式”展示基地,全县232万亩耕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模式,2022年预计达到275万亩。

  “过不了几天,我们就要开始打除草剂了。”又是一年耕种忙,张文镝带着乡亲们穿行在田间地头,播撒着春天的希望,期待着秋天黑土地上结出丰硕果实。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206/t20220602_640131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