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打好“产业 市场 科技 文化”四张牌 农民生产生活步步高

发布时间:2022-05-31 来源: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作者:佚名

  

  文化赋能兰花产业成为四会兰花“12221”营销工作的点睛之笔。

  5月22-25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列为九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报告中描绘出宏伟的发展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五年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全省“1+1+9”工作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出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开展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以下简称“12221”),推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助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产业牌是基础

  强链补链延链 实现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广东始终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展开农业产业“补链”“强链”行动,围绕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集群成链,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全产业链。

  小小罗非鱼“游”出大产业。广东是中国最大的罗非鱼产区,年产量74万吨,占比接近全国的一半。近年来,广东通过农产品食品化,带动罗非鱼产业链上下游增收。“在吴川市,罗非鱼塘头价在3-4元/斤,但如果做成烤鱼预制菜,每件却能卖到40元,带动塘头价提升至6-8元/斤,农民收入翻倍。”国联水产董事长李忠对将初级农产品制作成标准化的预制菜商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有体会。最近推出的热门菜品“菠萝烤鱼”,更是一菜带旺两个产品。“预置菜一头链接田间地头,一头链接市民餐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预制菜是农村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是推进“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的新业态,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一果两用,品果留皮”是德庆贡柑的创新探索,探索出全面发展贡柑和贡皮双产业新模式。“实现全果开发才能推动产业综合效益提升。”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表示。无独有偶,徐闻通过菠萝食品化工程,让鲜切小菠萝成为市场香饽饽。“从原材料的甄选,加工环节的自动化、标准化、无菌化,到储存运输环节的全程冷链、销售环节的可追溯,有效提升鲜切菠萝产业的附加值。”广东金菠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冯安彬介绍。据了解,徐闻小菠萝产量不低于5万吨,鲜切小菠萝借助冷链直达市场终端,消费者可开袋即食。

  做强产业同样体现在产业集聚。目前,广东累计创建18个国家级、23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39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率先构建起“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力传统农业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数据显示,广东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五年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1.58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2.23万元,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正逐渐变为村民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市场牌是龙头

  抓住关键环节重构产业生态链

  市场牌是实现“四张牌”各组成部分环环相扣、互相依存的关键一招。“12221”的发力正是从市场入手。从0到1,再从1到N,先后在菠萝、荔枝、香蕉、龙眼、柑橘、柚等特色水果上进行实践,为特色农产品打开市场,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广东着力打好市场牌,“12221”联通线上线下、产区与销区“2”个市场”,有效助力打破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5月25日,高州荔枝推介活动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高州荔枝相约西湖龙井,中国荔都牵手电商之都,吸引广泛关注。

  “时令徐闻鲜切小菠萝陆续上架大湾区盒马鲜生门店,销售量同比去年增长5倍,日均订货量近万斤。”广州盒马鲜生公共事业部高级经理黄洁说,盒马鲜生通过新零供网络把徐闻菠萝推介给全国消费者。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勇光表示,“我们80%的荔枝鲜果通过线上外销。”如今元坝村荔枝产业年产值2.5亿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5.8万元。乡亲们说:“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生活比荔枝还要甜。”

  “我们已完成近20个批次出口,总计约500吨荔枝鲜果销售,2022年计划推动广东荔枝出口RCEP市场增长50%以上。”广东中荔农业集团董事长陈耀华表示,目前荔枝在海外市场份额还不到5%,还有很大开拓空间。

  据了解,2021年广东荔枝完成全省147万吨销售目标,实现产值达140.8亿元,出口额达2796.0万美元,增长67.6%。2022年徐闻菠萝产量为历年最高达79.6万吨,产值从2018年9.8亿元攀升至2022年约25亿元,辐射带动农户近5万户,劳动力14.6万人。

  在顶风破浪中育先机、开新局,打开市场赢得满盘皆活。营销联动文化,销售拉动生产,产销两旺为科技创新提供空间。

  科技牌是支撑

  数字化推动现代农业创新升级

  广东以“三创建八培育”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科技应用已经深入到农业产业的方方面面。从大数据收集与应用,数字营销不断创新,到各种农技的培训,一批有数字思维的现代农民在其中迅速成长起来。

  “大数据为农产品建立起产地与市场的有效链接,成为产地从种植到销售全产业链的风向标,什么时候可以卖、什么品种卖得好,看大数据一目了然。”目前,大数据建设已经在多个特色产业中推开。一亩田联合创始人刘志嘉表示,未来做好大数据建设,还在于产业人的理念与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广东围绕产业需求正着力加大科技创新,加强品种选育和技术研发、果园机械化数字化升级、保鲜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等多方面举措,助力延长农产品销售半径和周期。

  据《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规划,未来广东全省荔枝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比例调整为2:6:2,优质品种率提高50%以上,生产效益提高30%以上。“智慧果园实现了远程管理和精准生产,减肥减药量可达40%以上,农事效率可提高300%,节约人工成本约300元/亩。”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所长钟声认为,高标准“五化”果园(品种优质化、防控绿色化、水肥智能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模式将对整个荔枝产业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技术骨干下田头,线上线下齐发力。“广东农技服务‘轻骑兵’深入推进科技兴农,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林绿表示,农技服务“轻骑兵”乡村行着力提升“三品一标”,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问题。

  文化牌是底蕴

  传承农业文化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赓续文化根脉,为农业发展铸魂。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它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铸就了最深沉的民族自信。广东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活态传承,泽被后世。潮州单丛茶绵亘700余载,佛山西樵桑基鱼塘生态循环,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孕育新活力,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传承千年……这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彰显的历史底蕴与丰厚内涵,让文化成为城乡融合的载体与桥梁。

  四会市是广东重要花卉生产和贸易基地,以文化赋能兰花产业是四会兰花“12221”营销工作的点睛之笔。“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其秉性刚强、温雅高洁的气质与伟大深沉的父爱相契合。”肇庆市四会市委副书记唐莹表示,抓住节日打造四会兰花超级符号,让兰花成为向父亲表达爱意的载体,赋予了四会兰花更多的情感价值、文化价值。

  以文化兴产业,引风气之先的广东找到了一把兴农强农的钥匙,在机制创新上迈出领先一步。在全国首创1个功能性产业园——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对接服务其它23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是广东农业顶层设计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集聚起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的文化创意机构和要素为‘234’服务,找到了文化赋能农业产业的支点。”文化服务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文化服务产业园构筑起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阵列,进一步推动广东农产品闻名岭南,享誉神州,名扬海外。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广东将持续以“四张牌”为引领,让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进步,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推动广东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赋能兰花产业成为四会兰花“12221”营销工作的点睛之笔。

  


原文链接:http://dara.gd.gov.cn/nyyw/content/post_393877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