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奇闻 > 正文

国务院罕见要求专项债8月底基本使用到位,投向扩至新基建

发布时间:2022-05-31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在应对经济下行举措中,稳投资十分关键,其中为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筹资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下称“专项债”)又扮演着关键角色。最近国务院再次对专项债作出新部署。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出33项稳经济举措,其中之一是今年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

  早在3月底,国务院要求今年3.6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在9月底前发行完毕,目的在于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补短板增后劲和经济稳定增长。

  由于4月疫情扩散等超预期因素,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此国务院再次要求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提速。财政部随后发文,要求地方6月底前要完成大部分今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工作,并于三季度完成剩余额度发行扫尾工作,为后续政策实施留出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再次罕见地要求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

  中央财经大学温来成教授告诉第一财经,8月底前专项债基本使用到位,是指专项债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项目真正开工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真正发挥拉动经济的效应。而且会上再度强调了今年专项债投向扩大到新基建等领域。

  “预计专项债在之前发行时间表基础上再次提速。未来专项债投向可能会多上新基建等领域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吉富星教授告诉第一财经。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各地已经发行新增专项债约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万亿元,提速明显。而在近期财政部加快发债部署下,专家普遍认为6月底前地方基本能完成全年3.65万亿元专项债发行任务。5月份专项债有发行提速的迹象。

  从专项债完成发行,到资金实际到项目单位账上,仍需要一段时间。比如此前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地方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约1.25万亿元,各级财政部门累计向项目单位拨付债券资金8528亿元,占已发行新增专项债券的68%。

  此前国务院已经要求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宋其超曾介绍,这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其中之一主要是围绕新基建等加大支持力度,研究将具有公益性且有一定收益的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作为支持重点。

  除了新基建外,专项债还加大惠民生、解民忧等领域投资。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各地补报了一批2022年专项债券项目,指导地方将城市管网建设、水利等重点领域项目作为补报重点。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要求,优化审批,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

  此外,今年专项债还强化支持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建设。财政部要求各地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储备,将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作为专项债券支持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上述会议要求,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再开工一批水电煤电等能源项目。支持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

  中金研报分析称,今年3月末银行对基建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为13.2%,虽高于整体增速,但较2月末的13.7%有所回落。我们预计以上政策有助于提振水利、交通、市政等投资增速,预计全年广义基建增速或达8%左右。

  目前专项债资金主要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等领域。正是受益于专项债发行提速、预算内相关基建支出资金保持增长,今年前4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5%。

  “专项债发挥了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有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积极作用。”不久前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4月专项债数据时说。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205/t20220526_591988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