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黄河水润日子甜

发布时间:2022-02-25 来源: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鱼潜网底,鸭浮水面,波光粼粼的碧水映照朦胧的远山,仿佛置身江南。新春伊始,记者走进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系统联点的乡村振兴村之一、黄河岸边的水车村,看到的是产业兴旺的画面,感受到的是生态宜居的环境和生活幸福的笑脸。

  

  这个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西部、黄河北岸的水车村,全村共有253户,936人,是一个由汉族、回族、撒拉族、藏族聚集的多民族村落。作为甘都镇为数不多的传统农业村,水车村根据中央有关“三农”政策的指导,在农业、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利用丰富的光热、水利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靠水而居,因河而富。“村集体充分利用1250亩耕地,2021年度种植小麦 400亩、玉米800亩,种植辣椒、西瓜、葡萄、大白菜、花椒等多种经济农作物,已成为化隆县优质蔬菜种植基地。现已建成规模性黄河冷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红鳟鱼、金鳟鱼等品种鱼类,每年产量达5吨,年收入维持在20—30万元,最高时达60万元。现有农家乐3户,温室大棚27座,40多户依托拉面经济增收。发展村集体经济,60万用于在群科新区新世纪广场购买商铺,40万用于在群科新区满城小商品二楼投资摊位,2020度年实现了“破零”,截至目前收益7.2万元。 ” 说起水车村的种植养殖产业,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派驻的第一书记马兴华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

  

  红鳟、金鳟,绿色食品。凭借十几年冷水鱼的养殖经验,土生土长的水车村永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会计李明德成了养殖专业户、致富带头人。“我们承包了18亩网箱,一年四季大概有70吨的产量,每斤鱼25元,收入有20至30万元左右,最好的时候年收入达60万,入股的11户每年有2万多元的分红,平时还雇了8个人,给他们发工资,如果销路好,大家收入会更高。”今年55岁的李明德心里有一本明白账,脑中有一本长远账。他说:“水车村地处黄河边,交通偏远,养殖的红鳟鱼、三文鱼虽然肉质鲜美,但销售渠道还不畅通,紧靠零售打不出品牌效应,应该在互联网上下功夫,走网上直播带货、开网店等,把纯天然的美味分享出去,这样可以带动更多人致富。”

  党的政策好,村民干劲足。离开碧水轻舟的养殖场,走入温暖如春的养植棚,记者看到了如苹果般的红绿彩椒团团挂在辣椒茎上,鲜艳夺目。“我承包了22个大棚,投入20万元,雇了20多个人,露天和大棚都种经济作物,这个棚的彩椒春节时每斤卖12元,照这样下去,应该收入不错,另外养殖渔场也有股份分红,如果我们村乡村旅游项目发展起来,前景会更好”。20多岁的郝永平一边擦着脸上的汗一边自豪地说着自己的想法。

  人勤春来早,振兴正当时。水车村在上级政府及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充分挖掘本村环境特色和区位优势,加大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车村基础硬件设施及综合环境条件,打造特色景区,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及特色种养殖产业,鼓励老百姓开办农家院,发展民宿经济,依托温棚建立采摘基地,将水车村打造成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旅游示范村。

  “按照水车村乡村旅游示范的发展定位,省自然资源厅积极协调落实省移民安置局帮扶项目资金600万,用于水车村基础设施建设,具体由县移民局负责实施;现在村里正在参与实施由化隆县文化旅游局负责的《化隆县甘都镇水车村湿地公园文化旅游项目实施方案》项目,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经过2021-2022年两年的建设,通过乡村文化民俗、乡村农家乐、乡村民宿、水上娱乐、湿地农田景观等项目的建设,将很大程度上带动项目区村民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农产品制作销售等,也可直接带动农户参与旅游景区设施运行或餐饮等,促进当地农民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建设在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将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黄河沿岸环境和水体的保护。”驻村队员马航向记者介绍着水车村的发展前景,眼里充满了自信。

  开发一处景区,造福一方百姓。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又有助于优化生态环境,维护水源地安全。水车村湿地公园文化旅游村建设结合乡村建设,塑造乡村风貌,完善生活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是根植于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的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山水化隆”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


原文链接:http://zrzyt.qinghai.gov.cn/tcnf?vid=37028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