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近岸海域再现“蓝眼泪”现象
“蓝眼泪”现象 陈金海 摄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近岸海域再现“蓝眼泪”现象:夜幕下的海浪发出了明亮的蓝色荧光。
这一奇景吸引了不少市民争相观赏,也引来了另一种声音,怀疑“蓝眼泪”现象的形成与海洋污染有关。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顾海峰释疑:春季水温升高,海水中的夜光藻密度增加,才是“蓝眼泪”现象产生的原因。
“夜光藻是一种典型的发光甲藻,其体内的荧光素酶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会释放一个光量子,就是我们看到的蓝光。”顾海峰介绍,静止的水面夜光藻不会发光,只有在有波浪或人为扰动的情况下,化学反应才会发生。
据了解,夜光藻是一种全球分布的原始甲藻,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有许多共生的绿藻,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暴发后会导致水体变成绿色;第二类没有共生的藻类,完全依赖捕食其他生物,分布在全球除极区外的各个海域,暴发后导致水体变成红色。我国海域出现的夜光藻大都属于第二类,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0℃~25℃,最适温度是18℃~20℃。
2021年3月,厦门港近年来首次大规模出现“蓝眼泪”现象。顾海峰指出,今年厦门“蓝眼泪”现象出现的时间大幅提前,和厦门近段时间气温较高有关,但是目前出现的范围还较小。
“蓝眼泪”现象对海洋水体环境意味着什么?顾海峰认为,水体中没有夜光藻或者有太多的夜光藻都是环境异常的表现。
近十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厦门港开展了长期的观测,很少在水体中发现夜光藻,原因之一可能是厦门港受九龙江的影响,水体通常比较浑浊。“近年来,水体治理效果明显,清澈的水体更适宜夜光藻的生长,夜光藻回到厦门港,表明厦门港的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顾海峰说。
需要注意的是,夜光藻过多也可能导致厦门港暴发赤潮,对环境再次造成伤害。“夜光藻依赖于其他的生物,特别是硅藻才能生存,在富营养化条件下,硅藻数量大量增加,就可能导致夜光藻赤潮的暴发。”由此,顾海峰呼吁,“蓝眼泪”现象提醒有关各方需持续关注、改善厦门近岸海域的水体环境。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hy/202202/t20220224_27293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以千里之眼 应发展之需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