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项目 > 正文

以法护海 科学利用岸线资源

发布时间:2021-11-28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11月18日,据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消息,《秦皇岛市海岸线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条例》出台背景,以及该市如何通过法治手段守护海岸线进行了解读。

  海岸线生态环境急需立法保障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是海洋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秦皇岛市作为沿海城市,拥有162.7公里海岸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海岸线和近岸海域开发强度不断加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出现了临海开发占用海岸线、海岸景观和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海洋环境污染、占用公众亲海空间等问题。

  针对此情况,秦皇岛制定了《秦皇岛市海岸线保护条例》,拟通过立法的规范和引导,依法加强海岸线的管理、保护、修复和海岸线污染治理,通过法治手段解决海岸线保护的突出问题。

  《条例》共22条,分别对立法目的、保护范围、政府和部门职责、建筑退缩线制度、岸线的分类保护制度特别是严格保护岸线的范围、海砂和沙滩的保护、禁止围海填海和圈占岸线、岸线的污染防治、岸线的整治修复和海洋灾害防治、投诉举报、公职人员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划定严格保护海岸线是关键 

  《条例》将秦皇岛市海岸线保护范围限定为以下区域:平均大潮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平均大潮高潮线向陆一侧砂质岸线不低于150米,其他岸线不低于50米的区域;与海岸线毗邻的覆盖海砂的区域。

  秦皇岛市从规划入手,将海岸线地带总体城市设计关于建筑退缩线的设计成果用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强化对海岸线的保护。《条例》规定,海岸线保护实施建筑退缩线制度。秦皇岛市涉及海岸线的各类保护利用和城市建设规划均应当明确建筑退缩线控制要求,临海建筑退平均大潮高潮线的距离不得低于规定的海岸线保护范围。

  据介绍,根据全市海岸线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程度,秦皇岛建立海岸线分类保护制度,将海岸线划分为严格保护岸线、限制开发岸线和优化利用岸线,并提出了分类管护的要求。同时明确除国防安全需要外,严格保护岸线范围内禁止进行损害海岸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各类活动。

  其中,严格保护岸线自然形态保持完好、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显著,是海岸线保护的关键。《条例》对严格保护岸线应当包括的具体范围,比如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包括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等范围内的岸线;重要滨海候鸟栖息、迁徙地和湿地,包括石河河口、新河河口、七里海、滦河河口等范围内的岸线;典型地质地貌景观和自然遗迹,包括鸽子窝、金山嘴海蚀地貌等范围内的岸线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坚决遏制查处破坏岸线行为 

  《条例》规定,除经依法批准的治理工程、河口清淤以及港池、航道、锚地疏浚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采海砂;禁止在沙滩上从事修建建(构)筑物、道路等擅自改变或者部分改变沙滩自然属性的行为;除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大项目外,禁止围海填海行为;除军事管理区、港口管理区以及其他特殊管理区等经依法批准封闭的区域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圈占、封闭海域、沙滩和道路等形式,限制他人正常通行以及亲近海洋活动。

  按照保护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条例》还从入海排污口设置、入海河流水质管控和其他污染物、废弃物管控等3个方面作出了规定,强化海岸线污染防治:严格保护岸线、限制开发岸线禁止设置入海排污口;加大综合整治和行政执法力度,禁止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擅自设置排污口或违反排污标准向入海河流排放污染物;建立海洋污染物、废弃物监测、收集、运输以及处置机制,海岸线保护范围内禁止倾倒、弃置、堆放、掩埋、焚烧各类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对科学依法利用和保护海岸线,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局长吴新顺表示,秦皇岛市将严格落实《条例》,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海岸线分类保护制度,持续开展“湾长制”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管理措施。促进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及时发现、制止、查处或者会同有关部门查处侵占、破坏和污染海岸线的行为,保障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hy/202111/t20211126_270802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