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镇”
北仑河口红树林 南海局供图
珊瑚礁生态调查 南海局供图
海草床调查 杨嘉钰 摄
海藻场调查 余嘉萱 摄
1 筑牢红树林生态保护屏障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红树林既是森林,又是湿地,兼具森林的“地球之肺”和湿地的“地球之肾”功能,是地球上生态服务功能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区域的扩张,红树林正面临严重危胁,人为干扰导致红树林矮化、稀疏化、栖息地质量及生物多样性下降。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病虫害、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因素,也影响着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作为最早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在推动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地。中国已经建立各级红树林保护地52个(不包括港澳台),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类型,其中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6个。其中6个红树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彰显了中国红树林湿地在全世界濒危生物保存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多个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沿海各地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红树林保护规定和保护条例等,全面强化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监测观测网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其下属的机构,长期对中国主要红树林和红树林保护区开展监测工作,初步满足管理需求和业务化运行的需要。同时建设了一批涉及红树林监测的野外科学观测站。这些监测观测网络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研究。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中国已经在陆地和海洋生态空间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红树林根据生态系统功能,分别属于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已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理,有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的影响,维持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实施人工修复。近年来,我国南方各沿海省(区)广泛实施防护林建设工程及红树林修复恢复工程,红树林面积得到较明显增加,但也存在宜林地面积规划科学性不足、人工种植红树林保存率低、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全国红树林宜林地进行了反复筛选,并于2020年8月联合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00公顷,并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全面系统地加强红树林整体保护和严格管控。
2 守护“海洋热带雨林”珊瑚礁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其具有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为许多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提供产卵、繁殖和躲避敌害的场所,同时兼具防浪护岸和环境调节等生态功能,长期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生态关键区。
珊瑚礁是敏感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是全球变暖最敏感的环境指示物之一。据研究统计,全球约20%的珊瑚礁已经灭绝,全球1/3的造礁石珊瑚种类面临灭绝的威胁。
珊瑚礁的退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除了海水温度异常外,还有台风、海洋酸化、敌害生物暴发等。除自然因素外,一些人类活动也给珊瑚礁的生态带来压力。因此科学保护修复珊瑚礁是目前亟须落实的重要议题,我国目前秉持的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
目前,我国沿海已设立了众多以保护海洋生态资源为目的的海洋保护区,其中以珊瑚礁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保护区有11个。保护区内严禁礁区内的捕捞活动,限制近岸陆源污水直接排放等。对于旅游强度大的区域,尝试推行了“轮休制”等管理办法。保护区的成立,对于加强海岸带空间用途管制、保护物种多样性,尤其是我国珊瑚礁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涉及珊瑚礁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明确规定了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实施强有力的保护制度,其中角珊瑚目、石珊瑚目、苍珊瑚目的所有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珊瑚科的所有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自然资源部于2020年完成了全国珊瑚礁生态现况调查,调查范围涵盖近岸造礁石珊瑚总分布面积的88.5%,基本掌握了我国珊瑚礁的“存量”和“质量”,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依据生物多样性、丰度和珊瑚补充量等指标,系统评估了当前珊瑚礁各分布区的生态状况,绘制了全国珊瑚礁分布“一张图”,为后续开展珊瑚礁生境长期性、连续性监测提供了基线数据。
2016年,国家海洋局印发《关于全面建立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意见》,指导沿海各地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划定涠洲岛珊瑚礁保护区和北海斜阳岛保护区为限制类红线区;广东的大放鸡岛和庙湾岛珊瑚礁为限制类红线区;海南将珊瑚礁的主要分布区均纳入Ⅱ类红线区。海洋生态红线是维护海洋生态功能和海洋环境质量的底线,红线内禁止围填海、采挖珊瑚礁,禁止在珊瑚礁上修建与保护无关的海上海岸设施,禁止可能破坏珊瑚礁的其他开发活动,实施情况纳入海洋督察的工作范畴。
对已经退化的珊瑚礁进行保护修复,除减少周边人类活动影响,营造自然恢复的条件以外,实施有针对性的人工生态修复工程是重要的举措。目前我国的修复研究与示范工作采取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幼体繁育、珊瑚断片培养、底播移植、建造和投放人工礁体等。
3 积极探索海草床保护修复
海草是生活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浅水的单子叶植物,和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地球上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其作为海洋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尤其在近海海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维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我国海草包含4科10属22个物种,占世界海草物种数的30%。据最新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海草床总面积约为2.3万公顷。
自1980年以来,全球海草的消失率约为110 平方千米/年。我国的海草床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面积急剧减少,随着海岸带地区人类影响强度的不断增大,海草床的恢复率降低,近岸海草生态系统衰退已不可逆转,亟须采取强有力的保护修复措施来扭转当前海草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
2017年,我国提出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并于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发布了沿海各省区海洋生态红线划分方案。其中根据海草分布、海洋功能区划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已将一些海草床分布区划入了生态红线保护范围,明确了海草床生态红线区管控措施和环境保护要求。后续,将根据我国海草床最新调查结果对生态红线进行优化调整,以确保我国海草床生态系统得到更好的保护。
国内目前专门以海草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有两个,分别是位于广东湛江的雷州海草县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位于海南陵水的新村港与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把保护区内的海草作为保护对象之一。保护海草不受负面影响是保证其生境延续和连续的生态价值的最好策略,但目前国内针对海草床生态系统设立的保护区仍然偏少,不能满足保护需求,应将一些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海草生境划为保护区或整合到其他受保护的地区,以保证一些自然状态的海草生境受长期的保护。
由于我国海草床退化形势较为严峻,其相关的修复工作也在稳步推进。2018年8月,渤海湾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并于2019年6月正式施工,是我国首次大面积对海草床空心化区域进行补植保育,包括补植海草植株111万株,人工海底撒播海草种子800万粒、人工移植海草植株450万株等。此外,在广西和海南也有开展一些小面积的海草床人工修复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海草的人工恢复远跟不上被破坏的速度。人为破坏一个海草床的结构与功能,时间单位可以是天、小时,甚至是分钟,然而恢复一个海草床,尤其是海草生态系统功能的完全恢复,时间单位通常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功能上的恢复通常比结构上的恢复所需时间更长。因此,加强海草床的保护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任务。
4 呼吁加强海藻场调查研究
海藻场是以大型底栖海藻为支持生物而形成的一类独特的近岸生态系统,分布于潮间带下区和潮下带数米浅水区,广泛分布于冷温带的大陆沿岸以及部分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是与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并称的近海海域典型生态系统之一。
我国海岸线将近3.2万千米,包括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岛屿海岸线1.4万千米,其中超过1/4的基岩潮间带和潮下带适合大型底栖海藻生长。
海藻场丰富的食物来源以及复杂的生境结构,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绝佳生活场所,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成为沿岸的“种质库”。此外,海藻场还有改善海域环境,保护海岸线和增加海洋碳汇等生态功能。
我国目前针对天然海藻场的相关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较少,而人工海藻场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应用相对较广。2016年,农业部将海藻场列入海洋牧场国家级示范区的主要建设内容,并将其作为海洋牧场区的主要栖息地生态改善手段,以营造渔业资源养护和增殖的良好环境。
21世纪初,我国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海藻场修复工作,通过播撒孢子水、投放藻礁块等多种方法进行。2005年~2017年间,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都对海洋牧场海藻场建设有不同程度的投入,对部分天然海藻场的生态修复和人工海藻场的生态建设有着不错的成效,为特定海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资源养护作出了贡献。
相较于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大众对于海藻场关注较少,经常被忽略或是与海草床混淆。目前,我国近岸天然海藻场绝大多数都处于放任状态,且面临着退化、枯竭和不易恢复的危险。而城市生活废水、工业污水排放、近岸土地利用不当等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水污染和富营养化也大量影响着海藻场的生存空间,相关管理部门及生产者也尚未全面认识海藻场的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海洋生态监测体系中缺乏海藻场业务化监测,相关研究队伍和人才还远远不够。
鉴于此,我国当前要推动海藻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应设立海藻场相关调查与研究专项,建立海藻场生态监测网络。目前我国对于海藻场生态系统的认识还处于熟悉阶段,需要设立专门的调查研究专项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学习国际先进研究方法,为建立海藻场生态监测网络开路。而保护海藻场生物多样性的工作中,海藻场生态业务化监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hy/202110/t20211020_269934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