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串珠成链”打造世界级滨水区!李强实地调研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提升情况

发布时间:2021-09-27 来源: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作者:佚名

  “串珠成链”打造世界级滨水区!李强实地调研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提升情况

  2021-09-18 上海发布  

  市委书记李强9月17日上午在调研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提升情况时指出,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是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代表性空间和标志性载体。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更大格局、更高标准、更广视野、更优品质推进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的贯通、提升和开放,进一步做实做细“一江一河”民心工程,以江河为纽带“串珠成链”打造世界级滨水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苏州河两岸尺度更宜人、功能更多元、文脉更彰显、生态更宜居

  

  1.jpg

  让市民最大限度享受大学开放空间,即将在苏州河华政段成为现实。这段总长900多米的岸线,原本分隔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与滨河步道的围栏已经拆除,20多栋历经百年沧桑、风格各异的学校历史建筑在缓坡草坪、精致花境以及匠心小品的点缀映衬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2.jpg

  李强现场听取苏州河华政段公共空间提升改造和开放安排介绍,沿着滨河步道一路察看,对每一处景致打造、每一个细节打磨都问得分外仔细。

  

  3.jpg

  (资料图)

  李强说,苏州河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滨水景观,是超大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要以“一江一河”民心工程推进为契机,在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基础上,进一步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因地制宜、精益求精打造各具特色的滨水地标。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群众对美好滨水空间的向往,转变思路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形成推进合力,让苏州河两岸尺度更宜人、功能更多元、文脉更彰显、生态更宜居。要注重公共配套服务,加快完善便民服务功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综合品质和服务能级。希望华东政法大学更好发挥特色优势,使岸线高品质开放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

  

  4.jpg

  (资料图)

  让生活融入、使文脉接续,推动形成具有韵律感、层次感、活力感的滨水景观体系

  5.jpg

  苏州河南岸黄浦段东起外白渡桥、西至成都路桥,岸线总长约3公里,近年来重点聚焦“亲水”“开放”开展提升改造,采用“上海辰光、风情长卷”设计理念,在沿河公共空间中打造一条“有内容、有记忆、有活力”的海派风情博览带。李强在现场听取工程整体提升改造进展,就景观铺装、防汛墙改造、基础设施优化以及历史底蕴挖掘等作了具体了解,并沿河察看项目推进情况。李强说,苏州河两岸贯通是第一步,要让市民有更多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好去处,还要认真谋划好两岸公共空间建设的大文章。要承接人文脉络、协调周边环境、凸显地区风格,让生活融入、使文脉接续,推动形成具有韵律感、层次感、活力感的滨水景观体系,将苏州河沿岸建成城市文化、生活、生态功能集聚,公共活动丰富的示范区域。

  6.jpg

  (资料图)

  让历史建筑更加生动起来,让城市记忆更好延续下去,让城市软实力更加彰显出来

  7.jpg

  随后,市领导来到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区域的外滩源察看。这一区域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整体思路,正在全力打造多功能、高品质、国际化的中央商务区、文化区和历史风貌保护区。李强仔细察看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相关情况,指出要更好延续和强化“一江一河”沿岸风格多样的历史风貌资源和文化风貌特质,坚持最严格的保护、最科学的利用,让历史建筑更加生动起来,让城市记忆更好延续下去,让城市软实力更加彰显出来,让市民群众在走进一处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中感受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市领导诸葛宇杰、陈群参加相关调研。

  

  8.jpg

  (资料图)


原文链接:http://ghzyj.sh.gov.cn/gzdt/20210923/ff1b01ddcece4fb7a4a1e24e64f7eafa.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