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项目 > 正文

《全球红树林状况》报告发布

发布时间:2021-09-05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近日,全球红树林联盟发布了《全球红树林状况》报告。报告由100多位来自科学、金融和政策领域的国际专家参与完成,聚焦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效益、现状和全球发展趋势,概述了目前有关红树林研究的最新信息,以及正在实施的红树林保护行动,指明了未来红树林保护的方向。

  2018年,保护国际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自然保护协会、湿地国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了全球红树林联盟,致力于加速全世界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表示,鉴于红树林对于维系陆地和海洋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各国政府、企业、城市和大众支持全球红树林联盟的目标和工作。将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纳入蓝色-绿色恢复行动计划,比以往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全球42%的红树林位于保护区内

  报告执行摘要指出,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全世界约有13.6万平方公里的红树林,其中几乎1/3位于东南亚,仅印度尼西亚就拥有近20%。

  在2016年以前的20年间,红树林的净损失约为4.3%。2000年以来,损失的红树林有超过60%归因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主要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气候变化也加剧了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飓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对红树林造成了破坏。虽然红树林在持续损失,但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导致了越来越多地区的红树林面积正在扩大,占据了新的沉积物或内陆地区。

  全球范围内,人们为保护红树林所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多。报告执行摘要指出,目前约有42%的红树林位于专门的保护区内。但是,由于自然原因、工作落实不到位或管理欠缺,红树林的退化和损失仍在发生。

  超6600平方公里的红树林具备极高恢复性

  ——面对气候变化,红树林拥有无与伦比的碳储存机制,它们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的速度几乎比地球上任何其他栖息地都要高。

  报告执行摘要指出,目前,全球红树林储存的碳相当于210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如果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些碳就将释放回大气中,加剧气候变化。全球红树林联盟倡导将保护红树林工作纳入气候适应和气候变化减缓计划之中。

  目前已开展的试点工作表明,若恢复近期损失的红树林地区,可避免约13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这相当于燃烧30亿桶石油或澳大利亚等国家3年多的排放量。超过6600平方公里的红树林仍然具备极高的恢复可能性,但需要向当地社区提供长期资金,预计在未来20年内需要筹集约111亿美元用于全球的红树林恢复项目。

  ——红树林是341种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并为全球410多万渔民提供生计,每年可避免超过65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并庇护大约1500万人免受洪水侵袭。

  报告执行摘要指出,大规模近海捕捞业对红树林的依赖需求也经常被忽视,特别是虾类的养殖——这类产业往往以红树林为繁殖或育苗区。

  一项新的研究估计,在许多国家,超过80%的小规模渔民依赖红树林生存,而且全球有超过410万的红树林渔民——他们构成了一个依赖红树林而生的庞大群体。由于红树林位于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处,可以减少洪水,并发挥天然的防风、防浪屏障作用。据估计,红树林每年可防止超过65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并为约1500万人降低洪水灾害风险。

  完善观测、融资等红树林保护途径

  目前,全球红树林联盟正在与成员机构、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绘制高分辨率的全球红树林观察(GMW)地图,识别最重要的保护地并实现规模化的保护,并启动变化警报等平台功能实时跟踪红树林覆盖情况的变化,以便及时应对新的威胁。

  GMW网络平台已经启动。该平台支持查询大量数据,包括GMW的栖息地与变化地图等。未来,用户将能够对红树林的恢复潜力进行建模,并查询相关政策。

  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社区参与、开展有关研究和监测等方面的努力,有赖于资金的支持。报告执行摘要指出,新的金融机制,如碳市场、蓝色债券和基于保险的投资,将为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更多机会。将私人资本与慈善机构或政府拨款相结合的“混合”融资模式也正在开发中。

  除了可靠、透明的数据,分享红树林保护真实案例,分析不同管理干预措施的实际情况和预期成效,也可进一步推进相关的政策制定。

  《全球红树林状况》报告收录了25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红树林保护故事,突出了社区与红树林共生的多种方式。如在中美洲和西非,新的管理和治理系统在保护传统谋生方式的同时,还提供了建立牡蛎养殖和养蜂等新营生手段。这些经验有望在世界各地帮助沿海社区和红树林一起茁壮成长。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hy/202108/t20210831_2678766.html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