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绿水青山美丽家园
长子精卫湖国家湿地公园。
森林抚育。
初夏,三晋大地万木并秀,美不胜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筑牢生态屏障,树更多、山更青、水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筑牢生态保护根基
持续筑牢生态保护根基。
——综合布局加强生态保护深度。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实施林业“三定”,90年代进行“四荒”拍卖,到新世纪开展“山上治本”“身边增绿”,启动实施“两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分5次对汾河实施全流域、大规模治理,开展水土保持,到启动实施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201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永久性保护5600万亩生态公益林。2020年,又在全国率先出台《山西省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导则》。
2016年,水利部与省政府联合印发《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
——特色机制体系扩大生态保护广度。
林长、河长、湖长,“三长”五级组织体系最大化地促进我省形成资源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责任有人担的保护格局。
省直9大林局直属于省林草局,管理着全省最为精华的森林资源。这种管理体制在全国独一无二,长期以来对保护和发展林草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建设。
——山青树多,森林覆盖率首超全国平均水平。
2018年,我省启动实施“两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高质量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十三五”期间累计营造林2307.35万亩。《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年-2017年山西植被生态改善最快。我省向黄河的年输沙量也由上世纪末的1.2亿吨减少到目前的1700万吨。
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抽样+遥感判读+现地核实”的年度清查技术,2019年底,全省森林面积5450.93万亩,森林覆盖率23.18%,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沙退地绿,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
40多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生态治理工程和环京津生态屏障区建设等省级生态修复工程,风沙区防风固沙生态骨干体系基本形成,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579.95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曾经风起黄沙飞的右玉县,早已成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善治重补,七河五湖重现旖旎风光。
——五大项目,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动能。
我省创新扶贫造林合作社机制,联动实施林草生态扶贫“五大项目”,连续4年每年带动52万多贫困人口增收10亿多元。合作社造林经验被推广到全国。
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夕阳西下,晚霞斜映在晋阳湖湖面上,成群的鸟儿扑腾着翅膀,远山碧水遥相呼应,交错成景。
近年来,我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全省生态环境稳步向好,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发展,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
——专项行动让水质水量双提升。
“清河行动”、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及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等,净化河道,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建立汾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2017年至今,已累计调引黄河水15.53亿立方米,以汾河谷地为中心的地下水水位已连续多年持续回升。
——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备。
我省从上世纪80年代陆续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面积逐渐扩大,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目前,全省已建立272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涵盖了在我省分布的所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越冬地和主要迁徙停歇地。
——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
在保护地庇护下,我省现有野生植物2743种,占全国的22.8%。现有野生动物541种,占全国的24%。号称华北地区“物种基因库”的混沟原始森林,是华北唯一一块原始森林。目前,混沟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了1.84,与1984年相比提高了8%左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和发展交融、互促,打造绿色山西新颜值。
故事1【野生动物保护】
野生动物们的“保护神”
草滩、公益林、乡村……都是薛红忠巡查的地方;黑鹳、金雕、猕猴……都是薛红忠救治过的动物。
薛红忠,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动物救护站站长,近40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对动植物救护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每当有需要救治的野生动物,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仔细检查鉴别,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它们,直至动物身体康复,放归自然。
2018年的冬天,老薛和调查组的同事在太行洪谷一带开展金钱豹专项调查。一行人顶着风雪走在悬崖峭壁边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上。突然,老薛发现了金钱豹的足迹。他兴奋地俯身观察,却因雾气没看清脚下,失足滑下路边。“当时随手抱住崖边一根树枝才保下命。”被同事拉上来后,老薛笑了笑继续和同事赶路。
遇有毒动物自救、雨雾天气在山洞过夜……野外工作异常艰苦,但老薛依然痴心不改。
近年来,我省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对濒危物种进行抢救性保护,褐马鸡、金钱豹、原麝、黑鹳等四大旗舰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加。同时,我省加大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野生动物保护志愿队伍中。“现在,保护的力量越来越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老薛笑着说。
故事2【生态修复】
冯木匠种树
大宁县曲峨镇白村的冯明星自小学习木匠手艺,打得一手好家具,再加上自家的几亩耕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16年的一个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冯明星从电视上看到,毁林会破坏生态,导致风沙不断、雨量减少。想到县里这些年十年九旱,十里八乡靠种地的人家几乎年年歉收,老冯坐不住了。
第二天他就到县林业局咨询。在得知省里鼓励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县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消息后,老冯立马回村,组织124名农民,成立大宁县第一个造林合作社——大宁县欣达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社员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但造林对他们来说还是个新事物。得把树栽活,又得整齐美观,怎么弄?“熟土上翻、生土打堎、熟土回填”,经过十几天的边学边干,社员都掌握了种树技术。第二年,合作社仅劳务费就发放了125万多元,111名脱贫户人均收入1.1万多元。
通过对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如今的大宁县风沙天气明显减少、有效降雨逐年增多、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坡上松柏翠绿、村边玉米茁壮,大家生活越来越幸福。”冯明星说。
故事3【环境改善】
汾河岸边画中行
夏日周末,太原市民史振宇最爱去滨河自行车道骑行。蜿蜒于碧水绿茵间的自行车道,犹如一条红色的丝带铺展在汾河岸边,骑行在上面,遥看两岸高楼倒映在水中,一群水鸟低飞掠过河面,感受都市繁华与自然生态在这里和谐相融。
史振宇通常是从长风桥骑行至晋阳桥,一路行、一路赏景,他总是感慨万千:“我从小就在汾河岸边长大,以前河道都是乱石滩,沿河污水随意排放。如今,汾河经过治理后,水清、岸绿、风光美,真是今非昔比!”
1998年,汾河太原城区段吹响了治理美化的号角。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三期治理美化共完成
行至晋阳桥,桥北侧古色古香的石舫朱亭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极尽唯美。微风习习,望景怀古,感受着“汾河晚渡”的美景,史振宇心潮澎湃,他唱了一曲自己编的莲花落:“忆往昔,看今朝,咱汾河的美景是更妖娆。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咱百姓的生活是节节高……”
▲太原市玉泉山美景。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张丽媛范珍
本版图片由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本版责编:李江版式:刘铁军制图:路彦青
原文链接:http://zrzyt.shanxi.gov.cn/xw/chnl399/202106/t20210624_254041.shtml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2023年上半年土地...
2023-07-21“五位一体”金融支农...
2023-05-13芜湖市创新推行党组织...
2023-04-15“千万元村”的诞生秘...
2023-03-11安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
2023-03-04轻轻松松“颗粒归仓”...
2022-12-24土地托管“托”起好日...
2022-12-082022年第三季度土...
2022-12-08乡贤理事会“理”出文...
2022-12-08土地托管,种地打工两...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