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泸州市自然资源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21-05-18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泸州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该市古蔺、叙永2县属乌蒙山片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合江县为四川省乌蒙山片区省级重点贫困县,剩余三区一县也存在不同范围、不同数量、不同程度的贫困人口。全市共有贫困村324个,贫困人口39.9万人,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2015年以来,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把决战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精准扶贫,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好房子;产业发展找到了新路子,乡村振兴有了新法子,取得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

  实施土地整治,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

  在古蔺二郎镇雷家沟村、石榴村,叙永麻城镇双桥村,规划修建山坪塘、硬化田间路,实施“坡改梯”……乌蒙山连片区域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之后,古蔺二郎、椒园、马蹄,叙永麻城、马岭等部分乡镇的农村基础条件得以全面改善。一幅幅农田成片、沟渠交错、阡陌纵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图卷正在徐徐展开。

  2018年起,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资金4.25亿元,实施省扶贫专项和乌蒙山连片区域重大整治项目18个,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围绕“严管理、强基础、促发展、惠民生”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土地平整、配套设施、道路建设等民生工程,并大胆实践创新工艺,探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在山坪塘和囤水田施工中采用加铺土工膜等措施,同时配套建设生态消纳池、垃圾回收库等,使农药瓶、薄膜等破坏土壤的生产垃圾得以回收。5年来,共实施整治20.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7.26万亩,实现新增耕地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4万亩,生态修复面积921.23亩,受益群众5.5万人,惠及贫困户2246户、贫困人口0.87万人。

  在乌蒙山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区还整治沟渠88公里,铺设管道44公里,新建蓄水池162口,整治山坪塘24座,整治田间道215公里,新建生产路113公里,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和自然生态系统,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让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农产品物流更加顺畅。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经营,催生了一批以生态、旅游、观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通过吸纳农民务工或将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拓宽农民长期增收的渠道;通过土地整治产生的耕地经占补平衡指标有偿流转,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建聚居点,让村民住上好房子

  进入4月,合江农村已“开秧门”。望龙镇四合山村,一大早就起来的胡元利要去1公里外的承包田里平整秧田,准备插秧。虽然从胡岩滑坡地带搬到聚居点后,距离承包责任地有一段距离,但胡元利觉得搬离了地质灾害危险区,不用再整天担惊受怕。聚居点基础设施完善,水泥路四通八达,只要有辆小三轮,这点路也不觉得远。

  泸州是四川省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因此他们始终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民生工程”,避险搬迁是最有效的方式。2014年以来,全市投入资金6.9亿元,通过整点搬迁、工程治理、排危除险、纳入增减挂钩等方式,消除地灾隐患1957处,为6624户消除地灾威胁。其中,实施整点搬迁1812处,22282人永久搬离地质灾害隐患易发区。

  为了让农户住上安全、舒适的新居,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举措,打好政策组合拳,为困难群众建新居。通过增减挂钩项目立项申报与新村建设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规划等紧密结合,对易地搬迁贫困户建房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整体实施,并将聚居点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纳入增减挂钩项目建设范围。引导贫困群众集中建设居住区,通过拆旧奖补、宅基地退出补偿、避险搬迁补贴等,易地扶贫搬迁户几乎不需自行出钱就能搬进新房,随迁群众也只需贴补三五万元。指导古蔺、叙永两县以增减挂钩项目指标流转收益为基础,发行全国第一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20亿元,专项用于古蔺、叙永两县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解决了聚居点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5年来,先后建设新农村聚居点400余个,1.5万户4.5万人告别旧房,搬进新居。2017年9月,叙永县江门古寨安置点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典型,制作沙盘模型参加“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复垦工矿废弃地,寻找发展新路子

  清明过后,古蔺县石屏镇向顶村,一级级由碎石块垒成梯田样式的土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地里劳作,开沟、起垄、覆膜,为西瓜苗的移栽做好准备。这片错落有致、集中连片的坡改梯耕地,在十多年前原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工矿废弃地。

  废弃地华丽变身,得益于2012年3月原国土资源部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这个机遇。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多管齐下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实施,修复土壤环境,改善了农业产业结构。一方面将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地力培肥、小农水、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打捆实施,采取表土剥离、客土回填、酸性改良、培肥地力等“物理﹢生物”措施进行整治,并与施工方签订工程质量保修、管护协议,对复垦土地进行连续三年的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和跟踪监测。另一方面,将复垦土地就近分配给群众耕种,鼓励农民以土地流转、租赁、入股分红等形式交由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集中发展烤烟、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带动治理区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古蔺县石屏镇硫磺矿区污染土壤修复项目,成功获评四川省首个土壤修复示范项目,是一次立足自身实际,“点石成金”的探索。石屏镇因地制宜,通过整合零星分散土地为大片成块的土地,采用坡改梯的形式把土地整合集中起来,再通过客土换填,添加钝化剂处理土壤里的重金属,对受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和修复。同时,复垦区还配套修建了便民路、蓄水池,大力改善耕作条件。随着250多亩废弃地完成治理,连片、成块的坡耕地成了农业种植大户眼中的“香饽饽”。

  如今的叙永县落卜镇大树村,早年满目疮痍、寸草不生的硫铁矿区,已生长出一片片绿色。自泸州被列为全国首批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以来,落卜片区硫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随即启动并分三期实施。由此,矿山环境开始改变。复垦后的土地上种起了大豆、玉米和高粱,土地的间隙还栽种了核桃,林业恢复区则种植了红椿、杉树等,发挥不同地类作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泸州累计实施工矿废弃地项目25个共2.19万亩,验收22个项目,面积1.82万亩。通过项目优化布局和实施,有效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支撑项目区农业产业发展,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缓解了脱贫攻坚用地矛盾。2016年10月,全国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培训会在泸州举办,泸州成为现场观摩地并作了经验交流。

  试点宅基地改革,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天气转暖,泸县嘉明镇谭坝村七川粮油基地内,郁郁葱葱的油菜已经结荚。脱贫户肖万富正在田间忙活儿,她家原来的危房拆除复垦后,土地流转给粮油基地,夫妇俩在粮油基地打零工,一年务工收入就有5万多元。肖万富家的变化得益于泸县开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2015年,泸县被列为全国15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按中央统一部署,2016年又新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两项试点。

  在实施过程中,泸州始终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改革底线,坚持问题导向,以产权明晰为基础、户有所居为前提、产权活化为重点、规范管理为核心,探索出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为泸州高质量发展、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同时,指导泸县依托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大胆创新,通过完善宅基地取得方式、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激励宅基地有偿退出、放活宅基地用益物权、加强宅基地规范管理等方式,最大限度释放农村土地价值,促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双增收”,在坚守改革底线的基础上,形成制度性成果30项,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在泸县加速起跑。

  5年来,泸县共腾退宅基地并复垦耕地2.27万亩,11万农民住进了新村或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455元提高到16765元,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从1.2万元提高到100多万元;大批传统农民变成了有土地入股、流转等收益的股民或就近务工的工人。

  泸县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案例入选全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典型案例,提供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四川样本”。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dfdt/202105/t20210518_2632269.html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