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关注农地 > 正文

​赞天地化育 参道法自然——探索科学与美学有机结合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范式

发布时间:2021-05-14 来源: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作者:佚名

  赞天地化育 参道法自然——探索科学与美学有机结合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范式

  2021-05-13 i自然全媒体

  自古以来,我国就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和美学观,“赞天地之化育”“万物一体同仁”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态度,知觉自然之美、感悟致知之美;人与自然两情相洽的审美观照很早便成为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人地和谐的价值理念也被融入传统营城智慧当中。纵观我国古代城市选址与营建,“象天、法地、理水、营城”每个环节都蕴含生态审美的价值观,遵循人居聚落与自然山水形势协调共生的规划格局,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思维。

  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规划建设越来越重视对中国传统营城智慧的挖掘与传承。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更“美丽”、更“艺术”的城市空间,是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空间载体,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美丽中国”的具体形态。站在生态文明的新高度,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应将其科学属性与美学属性有机结合,探索创新技术范式。例如,雄安新区规划提取了具有时代传承价值的优秀中华空间基因和城水关系基因,突出了中华营城理念,彰显出地域文化特色;杭州在文化景观空间网络构建中,提出了对城湖合璧、湿地田园、运河郊野、富春山居、江海潮涌五大传统山水文化场景空间的重点保护,在发展中保护杭州的自然之美,传承东方美学智慧。

  1.jpg

  无锡拈花湾 侯鑫 摄

  科学属性和美学属性也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两个重要的特征维度。科学、技术决定规划的合理性;美术、艺术决定规划的生命力。只注重科学而忽视美学的规划是冰冷的,只有“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实现科学和美学相辅相成,才能规划出有温度的城市,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从规划内容和方法看,科学和美学需要贯穿到城乡规划建设的各个层次,以下从“域”“城”“街”三个层次展开。

  “寄情山水、游目骋怀”,布“域”之审美格局

  在“域”层面,人居聚落与自然山水格局的有机融合在中国传统规划思想里有丰富的智慧和经验。“象天、法地”解析山水形势格局,“理水、营城”组织自然与人工要素;“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建构生态美丽的国土空间格局。要在协调人地关系基础上,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化山水特色,严格保护湿地、森林等资源,妥善布局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融入自然本底,实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价值追求;传承延续文化脉络,复兴中华文化基因的审美意象,保护历史景观环境、乡愁记忆,重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从容潇洒的乡村空间魅力。要探索广域生态地区的高品质利用方式,促进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和旅游业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学转译通道和产业转化通道。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营“城”之审美意匠

  在“城”层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实现城市物质空间与审美意象的有机结合。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国传统营城理念亦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礼乐相成”实现城市建成环境与城市自然环境交融渗透;“有无相间”“虚实相生”建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形神兼备”“意象兼容”为建成环境赋予场所精神;“韵味兼具”“妙趣兼得”创造以人本体验为导向的高品质城市空间。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审美基因的城市特色风貌,注重“风”的精神性审美和“貌”的物质性审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在城市空间结构的美学组织上,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延续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杜绝“千城一面”、贪大、媚洋、求怪等城市乱象。要加强标志性节点、视线通廊、天际线等城市审美要素和审美网络的整体组织。打造重要文化景观资源节点,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审美价值。

  “心会神融,尽物之妙”,造“街”之审美情趣

  在“街”层面,创造富有特色和活力的街巷空间,营造人性化的空间氛围。街巷公共空间是物质性和精神性高度融合的区域,其场所精神与审美价值叠加共同决定了空间的活力与品质。具有“韵”“味”“妙”“趣”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的活力触媒,也是增加居民城市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构成公共空间的所有物质性要素,都是空间品质塑造参与者,其中的建筑、道路、城市家具、公共艺术、各类植栽共同构成公共空间的界面形态。同时,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城市艺术活动的展台和舞台,将公共艺术静态和动态的各种形式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是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城市空间特征,契合不同的展览形式和表演形式,承载了特定艺术形式的城市物质空间将形成独一无二的空间品质和空间价值。上海西岸文化走廊,利用工业遗存改造城市公共空间,将艺术要素融入城市更新,形成了极富魅力的滨江公共空间带;深圳双年展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展览空间,将各类艺术形式嵌入其中,使城市空间与展览空间共构,城市即展览、展览即城市。

  国土空间规划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工作,科学性保障了合理、高效的空间利用,是人民需求的基础层次;艺术性赋予了空间生命力和活力,是人民需求的高级层次。只有将科学和美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是对人民需求的真正响应,才能更好地彰显我国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弘扬优秀城市文化,才能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城市蓝图。

  (来源:i自然全媒体 作者:曾鹏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原文链接:http://ghzyj.sh.gov.cn/hyxw/20210513/d771d51e092d4603b20e7cb6df0dd4ab.html
住建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时评网 td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